德国物流研究院中国首席代表房殿军指出,首先对工业4.0做进一步解读。我们知道工业4.0是从工业1.0研发过来的,我们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以及现在争议的电子信息自动化时代,工业4.0或者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它是基于虚实融合的系统。
什么叫做虚实融合?我们的工厂、产品是实体,虚就是我们现在每天经历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我们把两者融合为一体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工业4.0的核心内容。
工业4.0不仅涉及到传统的互联网,也涉及正在发展的物联网,以及服务联网。工业4.0实现互联网全面对接,虚实融合系统至少要和一个或者多个云进行沟通,这样的系统一般都具有传感器和执行器,它能感知周边的环境得到信息,根据得到的指令执行命令,和环境有感知互动这一过程。
工业4.0给市场带来高效的生产效率,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随机变化。
未来,无论是产品,还是生产系统一定是模块化的,具有更高的自主性,我们期待工业4.0带来更高水平的生产效率。
中国的企业家善于抓住机会,在工业4.0时期会出现很多商机。
首先,从政府角度来看,工业4.0与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战略不谋而合,德国工业4.0和中国国策有很大共鸣,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要的机遇。
第二,工业4.0要求产品和流程标准化、模块化,可以推动中国现代弱点项目建设,这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是利好消息,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了商机。
工业4.0为众多制造业创造更多增值和盈利的机会。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械制造国,但我们的出口被德国人远远甩在后面,我国制造业市场份额占4.2%,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从而看出中国的制造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影响非常重要。如此强大的产业,对我们的效率和基础能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取决于工业4.0对中国经济能否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工业4.0时代为中国带来机遇,同样也给中国带来威胁。金融危机以后很多西方国家意识到实体经济对国家实力影响的重要性。许多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把制造业重新引回到自己的国土,这就对我们造成威胁。
新的技术对传统制造业是冲击,传统制造业未来也会受到新技术的挑战。当然不能忽视的是工资还比较低的东盟国家和印度拉美国家对中国低端制造方面已经构成威胁。
中国也具备一些优势。首先,中国拥有最大的制造业市场,政府的支持对我们发展工业4.0,发展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非常重要。第二,中国对新技术更加开放,因此在工业4.0时期出现的新技术和商机中国人很容易把握机会。中国整个自动化技术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千亿,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三成以上。中国推动自动化、技术层面有独到之处并且具备良好的文化市场氛围。
当然中国也有劣势。我们对新的技术方案接受能力非常强,但是实施的时候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浮躁情绪,没有把这样的技术、方案真正效益最大化,真正发挥其重要的潜能。
另外,中国在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方面一直是弱项,因为缺少标准化思维。中国企业重技术,但对流程不重视,尤其在技术研发方面,中国人需要学学德国人的严谨态度和系统方面的技术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的产品研发在标准化方面做得非常糟,有60种原材料,这就说明我们的研发技术特别弱,这对我们在工业4.0时期非常不利。
最后,根据我这几年来在中国制造业和物流业领域工作经历,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工业4.0在德国市场调研中,非常重视标准化。德国把标准化放在第一位,流程第二位。根据市场调研的情况我们现在延伸一下:
首先,我认为中国企业要推动产品设计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可以看出,中国汽车领域模块化做得非常好,客户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想用的配件。家电行业可以模仿这样的套路,家电行业的客户定制化也是未来的趋势。
宝马3系列发动机就采取了软件变硬件控制的产品设计案例,这样的发动机在硬件制造方面没有变化,但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更大程度产品细化。只有固定的流程我们才能提高效率,我国物流费用中很大比例花在在流程上,应该从流程中节约成本。只有标准的流程和标准的模式才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化,有了经济化才能产生利润。
工业4.0时期会产生新的技术,中国要开展3D方面的研究,比如人机混合的系统。系统之间的交互,人和系统之间的对接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并不是某领域做得最优就是最好,而要整体最优。我们要让机器变得越来越智能,不能让人变得越来越懒。
工业4.0时期会出现多分散的智能解决方案。比如智能运输系统,不再是统一的总调度,而是用箱子告诉车辆应该往哪个方向,这种智能系统在未来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穿梭在货架之间的小车可以在两个方向移动:垂直和水平移动。这是德国物流研究院在博览会期间发布的最新成果。这样的技术在工业4.0时期无疑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加柔性、高效的自动化仓储系统,效率更高。
建议建立智能工厂。大家可以看到工业4.0时期,一定要把智能工厂放在重要的地位。智能制造有自动化部分,有手工部分,有人机互动的部分,根据产业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定位。当然工厂规划设计是我们实现智能工厂的关键,中国企业在设计工厂的时候更加重视厂房的设计,在中国不是要追求最高的自动化,我们要追求对我们最优的解决方案。
延伸阅读:“智慧电网”保证市民“不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