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知识网】由此,这个老生常谈的标准化建设话题,被频繁提上议程。同时,自运营商长驱直入之后,他们也迅速牵头部分企业制定标准,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骤然间,行业内引发了标准化由谁牵头制定、谁的标准将成为市场主宰、标准化建设该何去何从的讨论。
国家强制性组织
在我国,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安防标委会)是安全防范技术领域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工作组织,负责本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和本专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托,公安部科技局领导和管理全国安防标委会。然而,标准化建设是一条探索的路,面临多种挑战,众多因素致使国标、行标的姗姗来迟。
标准制定工作必须由行业管理者发起,如果管理者缺位,将导致标准化组织的工作难以展开。深圳三立视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力认为,“我国安防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是公安机关,公安部门管辖比较多,主要职能并不是技术预防,它在(安防)技术进步、技术积累、技术管理、标准化建设上与其它行业部门有重要差别,如电信、电力、石化、医药、信息、建筑等,它们没有标准甚至就没有行业。”由于公安机关的地位和职能特殊,这可能会导致政府、公安机关在标准化制定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得相关标准化机构无法有效组织标准化工作。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高级架构工程师郑泽民也认为,国家缺乏好的管理机制也使标准化举步维艰。他举例解释,“以前出现过某公司有关云镜控制的标准,但这个标准由于没有机构负责推动,最后无疾而终了。”
因此,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督导可谓国家标准化组织面临的头等难题。除此之外,标准化人才的贫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没错,安防行业确实有许多高技术人才,但他们大多是某一技术专才,就目前安防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而言,很少有企业安排专人或部门从事标准的制定工作,所以,行业本身就不能造就制定标准的人才,”三立的李力认为行业的标准化人才珍贵而稀缺,“我们国家没有专业的安防科研机构,大学也没有设立安防专业,公安部虽有专业的安防人才,但它本身已有的科研机构尚未能起到行业的领头军作用。”
言至此,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出,很多相关人士坦言,行业内的标准化有求全责备的误区。我国行业制定的标准严密,内容很细,讨论很仔细,但流程过于繁琐,一项标准从起草到出台最多可能要两三年时间,结果刚一出来,由于市场需求改变,又不得不修改。殊不知,近几年安防行业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多媒体通信、计算机等技术融入安防产品和系统中,“尤其是近十年,安防行业的技术更新、产品更新几乎与IT行业同步,”李力指出,“安防产品应用了众多领域中最先进的技术,有些技术本身都不成熟,产品与技术的变化非常快,经常是标准还在制定中,技术或产品却已经发生变化。”
此外,据亲自参与标准化建设的某专家透露,某些标准的制定工作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没有主流的厂商参与;没有权威学术机构参与;没有充分的讨论和公示;标准本身在很多细节上没有明确就已经被仓促发布。诸如此类现象,反而会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可能会让标准成为门槛。
领军企业
标准化尚在建设中,种种说法难有定论。由于国家/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发力已久,却收效甚微,致使很多行业人士思考能否“借力打力”,一切交给市场去裁决。最终,谁的产品胜出即成为通用标准。这种说法可归于,由领军企业制定标准。
由于行业没有确立大家所遵循的标准,各厂商都是按照自己的技术体系和标准进行开发和生产。然而,市场的发展与厂商的初衷有所背离。现实是,市场对广泛兼容性要求越来越迫切,系统结构由单一型号/系列变为来自不同厂商的多型号横向/纵向级联。而且,用户对升级能力更为看重,这也迫使企业开始重视预留接口的标准问题。同时,企业也面临开放接口还是私有的抉择。
另外,整合技术一直很重要,平台日渐成为大公司的市场趋势,而在平台上标准最重要,所以卖标准最赚钱。这也是所谓的“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服务,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只能做加工”,集成的技术标准可谓企业最锐利的武器。从以上两点来看,企业之间的标准竞争似乎更趋火热。[nextpage]
而实际中,标准的意义在于最大程度地提高系统兼容性。对于企业而言,首要考虑的是系列产品的内部兼容性,其次才是对外兼容的问题。“凡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技术体系和标准,由此形成产品系列。一般厂家这种标准不可能做得很全面,即使做全很好,第三方企业也很难借鉴这个标准进行开发,”中国电信上海院的郑泽民分析,“而原来领先的企业是否愿意公开相关的技术体系和标准,还是一个问题。”具备技术实力的企业可能会怕标准公开后对本企业保护不利,所以表现得漠不关心。据他所言,目前行业内市场占有率更高的企业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公布相关的二次开发接口方面的资料和技术,但是,由于他们的开发思路和目标定位不完全相同,其技术体系也未必被第三方认同。
海康威视的蒋海青还补充,“种类繁多的标准工作往往让企业应接不暇,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参与,会对自身的产品研发工作造成影响,这也是很多企业不愿意介入太深的原因。”
“一个都不能少”
可见,在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都不能少”,既需要权威组织牵头、强力支持,也需要安防吸引企业贡献技术和经费,以促进、促成标准制定。海思半导体的刘子伟认为,“标准化制度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我认为绝对化采用某一种方式都有失偏颇,而应该是双方融合的过程。”
同样,浙大信达数码的赵问道也大胆建言,“创新标准化建设机制,在标准化机构的引领下,以产业联盟的合作方式推动标准化建设。”海康威视的蒋海青对此认同,“安防标准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制定应该是自上而下的方式,需要行业管理者召集、讨论、制定、推动工作,行业参与者积极地配合与实施。大家抱着开放的心态出谋划策,能者多劳,能力弱的也积极参与,结合目前技术发展的趋势,适度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各参与企业平等对话和协商,摒弃一家之私,维护行业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对此,三立的李力则提出具体的建议。首先,由标委会负责立项,由一个或几个企业负责制定,最后由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企业按投票通过。他着重指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应该以市场催生标准、在企业产生标准,所以,相关部门切记要鼓励企业积极性,让企业尝到甜头;随着行业的进步,企业的规模扩大、实力增强,在某一项产品的领军企业,应当责无旁贷地肩负制定标准的重担。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标准化工作投入,奖励标准起草人,鼓励更多的技术、管理人才从事标准的制定工作,让从事安防标准制定的人员,得到与从事市场开拓、技术开发人员同等或更高的待遇。
再次,标准基本成熟就要及时颁布,缩短审稿时间,加快进度,少搞国标多搞行标。由于技术在高速发展,产品在不断创新,标准不宜订得过细。另外,最好不要搞强制,因为市场需求永远是产品最好的裁判。
“标准是一个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来没有一个标准能够一稿/一个厂商定‘终身'”,中国电信上海院的郑泽民对其建言总结并分析道,“一方面,人类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无法一步到位,另一方面,用户或者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的确,市场何其大,某厂家的产品不可能绝对完美使得同一行业都来遵照执行。他还补充,“标准化工作者可谓专业技术人员中的‘艺术家',他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是什么?目前厂商提供的技术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制定的标准是否切合实际?能否大范围推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