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总算认识到,硬件的商业模式与软件有本质的区别。他说:“硬件本身的价值规律和软件有太大的不一样。做软件的要改一个软件太快了,但你要想把一个硬 件做一个修改,重新开个模具至少三个月,供应链上如果出一个问题,你再着急,把自己上吊,你的东西出不来就是出不来。”他还说:“很多公司把用 户体验丢掉以后,盲目觉得我做硬件特别廉价、便宜,免费,快速获取用户基数,做大数据,我觉得这套逻辑你骗骗VC还可以,你自己相信吗?这个商业模式我认 为是有问题的。智能硬件的公司应该冷静一点,不要指望用硬件去获取用户,再转化为服务,这条路现在还走不通。 ”
物联网与智能硬件发展到现在,为何从硬件到数据服务的逻辑还不通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硬件连不通。不连通的部分原因就是由于硬件免费理论所致,过于追求成本使得厂商无力对物联网终端产品进行优化,所以在连接体验上非常差。如果以OSI七层模型来做比喻,物联网终端是构成物联网商业模式实现的物理层,如果物理层不够可靠通畅,在应用端做得再好也没有用。
第二,数据无意义。事实上,目前消费领域智能硬件收集上来的很多数据都没有意义。就像周鸿祎所说,“我们真的觉得卖出200万个体重计,得出每天每个人测体重的时间,最后拿出体重的数据就号称有大数据,就步入健康管理吗?”无论是体重数据、室内温度、灯光使用习惯等这种渐变的数据,联网实时检查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商业化以后也难以产生效益。与之相反,在工业领域,生产制造与运输管理各个环节的数据都有商业化的价值,所以工业物联网领域虽然不像消费类这样热闹,但普及速度快很多,因为工业企业能够从联网数据中实现真正的效益。
第三,没有出现物联网“运营商”。硬件就是信息产业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路、堤防、铁路等设施一样,硬件投入上不足的恶果能延续很多年,都说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粮食,但终端厂商如果一味压低芯片价格,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吃不上粮食。黄仁勋对周鸿祎说,“如果芯片免费了,谁来给我们发工资,我们怎么做研发?”就是这个意思。互联网能够发展起来,电信运营商功不可没。没有电信运营商铺设基础设施,补贴终端费用,电信业的发展不会这么快。但在物联网特别是消费物联网领域,由于没有持续可盈利的商业模式,没有一家厂商愿意做互联网时代“运营商”的角色。而智能硬件与物联网初创型企业,还承担不起这种角色。
ARM接受软银的收购要约,就有依靠软银做物联网“运营商”的意味。在接受英媒采访时,ARM CEO Simon Segars反复强调了ARM所看到的困难。物联网和无人驾驶汽车?这些都很好,但不是短期就能够见到效益的,“需要数十亿美元的投入,单靠我们自己,也许要等几十年(这些新技术才能成熟),有了软银的支持,我们能把这个时间缩短。”
从做流氓插件到反流氓插件,是周鸿祎的一大转折,也奠定了360后来的发展基础。但愿反省硬件免费论,不只是他与某司斗嘴而已,只有当投资人和互联网厂商尊重起物联网硬件的价值,物联网硬件才有可能实现“零利润”生存,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吊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