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空调、智能洗衣机、智能净化器、智能热水器,甚至连插座都智能了,我们家中也越来越多带有智能功能的家居产品,但是我们的生活因为他们而变得真正“智能”了吗?似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这些“智能”功能而变得和原来有太大的不同。
市面上能见到很多的家居产品,尤其是一些比较基础的家电产品,在加上了可以联网与手机互联后,摇身一变就成了“智能家电”。然而这种“智能”和我们理解中的智能一样吗?好像不是吧,我们需要使用这款产品的时候,仍然需要我们人为主观的去操作,无论是用手机、遥控器或者干脆直接走过去操作,并没有实质上的提升。
比如智能冰箱,宣传中说,可以与家中的网络信号链接,在任何地方使用手机对其进行操控。可是,能看到的也并不是冰箱内部储存的食物的状态,仅仅简单的各箱体的温度,-4℃、-8℃、-16℃,消费者怎么分得清这里面的差距,谁能知道这些温度所代表了什么?食物被冷冻成什么样子?而且,消费者们为什么要在不在家时对冰箱的温度进行操作?
再比如空调,“在于互联网相连后,能够在室外用手机控制开关和调节温度,一进家就能享受到舒适的温度”。广告这样听起来确实很好,但是我们仔细想想,我们需要使用空调的时候,一般都是气温比较极端的季节,这时候室内外的温差较大。如果我们在进家前就把空调打开,让室内达到我们在室内时感觉舒适的温度,那么对于刚刚进家的我们,会有不小的温度变化,大大增加因温度变化引起感冒的机会。
这些简单粗暴的“智能”对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用,绝大多数购买了这类型“智能”家居产品的消费者在使用他们的时候,与之前的非智能产品的操作方式完全相同,根本不去使用作为卖点的智能功能。调节冰箱温度还是站在冰箱前去操作,使用空调时也是老老实实的进屋稍微休息下再去用遥控器打开空调。这些所谓的智能功能可能只是在我们把产品买到家的时候试用了几天,之后就再也没用过,甚至可能一些年纪稍微大一些的消费者一次都没用过这些智能功能。
还有一些厂商在定义产品时,刻意的歪曲了“智能”的定义,将一些本来就是产品最根本的功能硬生生套上“智能”的名头,提升产品的卖点和价格。智能报警器,宣传中称能够通过感知传感器的信号进行报警,通知到使用者的手机。报警功能本来就是报警器的最基础功能,只是报警的方式不同而已,怎么能叫智能呢?再比如智能耳机,耳机的作用就是播放声音,仅仅是与播放源的连接方式不同,有导线连接、蓝牙连接等,就算把所有连接方式全集中在一部耳机中,也不能说是智能耳机,而且耳机的好坏在于音效的质量、材质、工作原理和外观,再多功能的耳机,音效不好,消费者也不可能买账,而且这样做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那么智能产品应该是什么样?智能产品,无论是穿戴式产品,还是家电、家居产品,都应该是让智能设备去感知或者预测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和使用习惯,并能记录、学习使用者的使用习惯,更改产品自身的运行逻辑、参数和运行时间等。智能化是让产品去适应使用者的生活习惯,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产品的工作方式。
空调类产品能够根据室内外温度、室内是否有人、使用者回家的时间自主控制室内环境温度,保证室内的温度既不会与外界相差太大,给使用者带来较大刺激,也能保证使用者在进入室内能够感受到一种较舒适的温度体验;灯具类产品能够根据屋内环境光、屋内是否有人和正在进行的活动去智能控制光照的强度;热水器能够根据几天的学习了解使用者的使用习惯,提前使用节能功能开始工作,在我们需要使用热水的时候为我们提供热水,还不需要我们去操作……
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智能家居产品可能还不够真正的智能,但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一些产品带有真正的为用户提升生活质量的理念,可能还比较简单,比较初级,但却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比如有一款夜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感知用户的运动,并在靠近它时自动点亮,在用户超出感知范围后,继续工作半分钟后自动熄灭,避免夜里抹黑起床或者还要去找开关的不方便;再比如一款水杯,能够记录用户日常的饮水习惯、感知水温,在判断用户需要饮水时,在顶部的LED屏上发出提醒,在水杯内水温较高时,通过震动警告用户避免烫伤。这些产品还很简单,功能也很单一,但是操作非常方便,不需要我们去适应产品,产品能够去主动感知、适应并服务于用户,这就是真正的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