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15〕14号)》等文件,奠定了智慧城市国家战略地位。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实施和打造“智慧城市”可谓一举多得,可以兼顾惠民、兴业、善政等多重目标。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明在接受赛迪网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包括市民、企业、政府等多元化主体,存在着人与人、人与机构以及市民和市政等多方面的关系,而在这所有关系中,人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惠民始终是核心落脚点。从市民角度来讲,最关心智慧城市如何惠民,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从企业角度来说,最关心智慧城市如何振兴经济,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利益分享;对于政府来说,则关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汇聚城市资源以及带动整个社会进步。
关于智慧城市的讨论与探索前后经历了六年时间,为了进一步促进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互通互联的智慧生活,需要在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和突破:
核心理念:惠民、益民、利民
智慧城市是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其立足点正是“以人为本”,以惠民为导向,以惠民应用为出发点。徐明认为,一方面,重点关注亟需解决的民生领域,比如医疗、交通、教育、社区等,让市民直接感知到生活的便捷。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和数据的充分共享,实现惠民应用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通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智慧体验。比如“银川市民一卡通”,成为中兴的“智慧银川”项目实现惠民的载体和名片,通过一卡通贯穿各部门,整合医疗、交通、教育、生活缴费、日常购物等应用场景,让智慧城市触手可及,真正体现“惠民、利民、便民”的宗旨。再比如由中兴通讯与银川市共同建设的智慧政务平台,受到中央及各级领导的认可,成为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提升惠民便民效果的典范。基于这个平台政府部门已经完成了432项业务一站式审批,审批时限缩短78%,企业注册由5天取得“四证一章”压缩为一天,市民也无需跑多个窗口和单位,办事满意度大幅提升。未来还计划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引进虚拟审批、备案审批等创新方式,进一步加大惠民力度。
管理与运营模式:多元化、多渠道、多层级
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投资运营模式是推进和运营智慧城市的最大挑战之一。面对地方政府债务重压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强调政府和社会资本“全程共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PPP模式脱颖而出。徐明介绍,PPP模式强调在政府顶层设计规范之下,让企业充分参与,进行市场化运作,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级的合作共赢体系。这破解了早期政府主导模式中资金匮乏、效率低下的问题,为智慧城市的成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比如,我国正在大力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其中涉及到诸多智慧城市项目。在整个“一带一路”经济带中,应该说,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和信息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更加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广泛借助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商的力量,共同开展智慧旅游、智慧园区、公共安全、智慧交通等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和服务等。
技术方案:开放式、一站式、整体性
早期智慧城市建设存在设计分散、各自运营的特点,各个垂直应用之间由于标准、技术、体制等问题难以形成协同合作。徐明认为,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中应从顶层架构设计、数据共享、运营和服务平台建设等,都由专业化的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和维护,实现政府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形成整体性解决方案。
并且,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未来智慧城市中关于交通、环境、医疗、行业等数据量将出现大爆发,对于这些数据的获取、整合、分析和应用,将会大幅提升社会智慧城市的决策能力、运营效率和智慧水平。徐明认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正在加强建设开放共享的信息平台,打破以往的“信息孤岛”现象。比如银川的智慧城市,就由专业公司统一规划设计,以一个城市为单位,基于中兴公司“一云一网一图”总体架构,打破信息孤立和封闭的窘境,加大信息安全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数据跨部门的互联互通,极大提升了城市的智慧程度,同时达成多重目标。
总之,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统筹兼顾人类社会、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三重关系,从理念、模式和技术等方面进行革陈除旧,最终让城市更智慧,实现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激发城市产业活力、聚集城市发展新动力与新动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