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车联网时代”正在到来,这种跨界的侵袭给传统汽车业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力,2015年又将发生怎样的蝶变?
●布局初露峥嵘
进入2015年后,车联网的热潮继续升温。3月23日,北汽与乐视在香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互联网智能汽车生态系统;3月13日,上汽与阿里巴巴共同宣布:双方将共同打造“跑在互联网上的汽车”。在此之前,乐视公布“超级汽车”计划,奇瑞、易到用车、博泰电子三方宣布要“一起玩个大的”,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车。近日,又有苹果公司将涉足智能汽车的消息不胫而走。另外,东风、长安与华为联手的案例接连发生。根据这些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均是由汽车厂家从汽车制造技术方面、通信公司从电子技术方面,两头发力、合力而为,致力走出一条“车机系统、车联系统直至智能汽车”的未来汽车发展之路。种种迹象表明,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汽车厂家纷纷主动出击拥抱互联网,布局已露峥嵘……
去年年末的广州车展,车联网无疑是主角之一,不少车企都带来自己的“智计划”。上海通用带来的是未来战略布局,三大核心为“车载信息服务”、 “移动娱乐与消费”和“智能驾驶”,要打造未来人、车、社会的互联生态圈。比亚迪发布的是“智战略”,包括智能车联、智能驾驶、智能安全三个方面。另外,福特展示了SYNC车载系统,东风悦达起亚新款K4与东风雪铁龙C3-XR也搭载了车载互联系统,反映出行业的未来格局及最新动向。
年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汽车厂商也抢尽了原本属于电子公司的风头。车联网正以“疾风吹劲草”般的态势席卷整个汽车行业。车联网背后的海量大数据正在成为当下最宝贵的资源。据统计,2015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2020年90%的汽车将具备互联网接入功能。也就是说,互联网连接将成为未来汽车的标配。汽车将成为继手机之后的又一个互联网入口。
●颠覆传统模式
在大数据的指引与冲击之下,传统汽车业从设计、制造、销售、服务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汽车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制造行业,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智能化已经成为了最明确的需求。人们越来越希望自己的汽车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还应该满足更多需求。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推动力,将给汽车产业带来一场革命。毋庸置疑,汽车产业将遭遇到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崭新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冲击,影响将贯穿全产业链。未来汽车的呈现形式、研发和制造模式都将经受挑战。正如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所说:“移动互联网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是显而易见的;要么融入,要么等死,没有第二种选择!”
●庆功为时尚早
然而,春风得意的车联网并非只有阳光面。当下车联网虽然很热闹,但是犹如一盘散沙,在市场中的渗透率还不到5%,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是车联网是一门横跨汽车专业和IT专业的跨界科学,既要对汽车行业和市场有相当的深耕,又要对移动互联网有深刻的认识。目前汽车业界和互联网业界各自都对车联网研究存在盲区,汽车业者只从专业角度出发研制产品却忽略了人性化,连全国违章信息推送这么实用的功能都不具备;而互联网巨头们研发的相关“盒子”则不够专业,连标准化的汽车行驶数据都未能获取完整。
在主导角色方面,究竟是由汽车厂商来主导,还是由汽车电商、内容运营商、技术服务商来主导,个中博弈仍会继续;而在技术方面,传感技术、定位技术、网络传输、安防技术等都有待提高。简单来说,究竟采用移动设备外接方式联网还是通过车机系统自动联网,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仅仅通过外接移动设备来实现车辆联网,那么现有的车联网应用充其量只是对已有互联网技术的组合,并未发挥出车联网应该具备的价值。
另外,智能汽车的基础环境尚待完善。美国车联网技术发展至今长达30年,日本也已达到23年,并且两国仍然积极投入新技术的研发。中国车联网技术从2009年正式起步,仅发展了5年,目前处于智慧交通的建设期,问题较多。因此,过分夸大车联网只能算是一种概念炒作。
越来越多的分析显示,汽车厂商在大规模引入互联网技术的同时,并没有给这些新功能提供足够的保护,黑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控制车辆或者窃取用户信息,这就带来了安全隐患。究其根源,是因为当前由互联网公司、汽车厂商主导的车联网产品数量众多,却互不兼容,缺乏整合,无法通过有效沟通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所说:“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滞后与不统一制约了中国车联网产业的发展。”
所以,现在谈论车联网未来如何,为时尚早。车联网不应停留在热炒概念上,需要更多融合,才能变成真正强大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