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而让“物联网”真正“火”起来的是美国的“智慧地球”战略。2008年11月,IBM对外公布了“智慧地球(SmartPlanet)”战略,提出在信息文明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人类将实现智能基础设施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实现IT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从而以科学和智慧的方式对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实施管理。2009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明确提出新能源和物联网是振兴美国经济的两大武器,并将物联网发展提升为美国国家战略,纳入其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
美国提出物联网国家战略,时间就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其实,进入后危机时代,信息通信技术成为各国技术竞争的重要焦点,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应用意义巨大。总的看来,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其在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和人民生活中的应用,将有效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水平、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绿色化,推进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那么,具体来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又将给电子政务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变革?
电子政务虽然核心是政务,但一定是基于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之上的。信息通信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会给传统的政务服务带来创新的力量。物联网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GPS定位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海量信息存储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等,物联网连接的是物理感知域,具有信息感知和协同处理的功能,可应用于监控、预警和指挥等系统。因而物联网的应用能够提升政府部门在公共安全、公众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实时感知和智慧处理的能力。因此说物联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电子政务创新的“智慧神经”。
我们以环境和安全监控为例,看看物联网如何在电子政务中发挥“智慧神经”的作用。
国外已经有了众多环境与安全监测物联网的应用案例,在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公共安全等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例如,美国“大鸭岛”生态监测、GE开发感应器检测空气中化学物质、美国MaterialTechnologies公司开发的裂缝诊断传感器系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应用、FleetMindRFID系统实现垃圾收集自动化、澳大利亚蟾蜍的分布监测、加拿大废弃针管的RFID芯片应用、韩国的大气管理服务系统等等。这里我们重点说说美国的“CitySense”环境污染检测项目。这个项目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哈佛大学、BBN公司和剑桥城联手打造,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城无线传感器网络。该项目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城实施。2011年前,研究人员在路灯上安装了100个无线传感器。每个节点都含有一个内置PC机、一个无线局域网界面和各种用于监测气候状况和空气污染物的传感器。CitySense可以报告整个城市的实时监测数据,其收集数据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因此,政府部门得以更全面、更准确、更迅速地了解城市环境的污染情况,为其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和科学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物联网在环境和安全监测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国家重点关注的一些公共安全领域,我们已有不少成功实施的案例。例如,在环境监测领域,宁波北仑区建立的针对河流、水库、空气质量、道路噪声、汽车尾气、市容绿化实时监测的全区覆盖传感网综合监测系统,成功将相关监测信息发布到北仑区政府网站。无锡太湖水体监测物联网已通过测试,形成小规模应用,为将物联网全面应用于太湖环境监测奠定了良好基础。在防入侵领域,基于中科院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网络技术,打造第三代机场周界防入侵技术,为机场周界防入侵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在上海浦东机场得到成功应用。在生产安全管理领域,煤炭行业的基于RFID技术的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一旦发生事故,系统数据还可作为政府部门制定应急救援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危险品流通管理领域,通过产品加贴RFID标签,实施烟花爆竹流向登记跟踪,能够有效打击、防范非法烟花爆竹的流通和销售。
物联网的确有着灵敏感知、实时传输和处理信息的优秀“基因”。总体而言,物联网应用已逐渐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们的应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规范化、体系化、智能化水平仍有待提升。要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智慧神经”的作用,需要我们进一步从业务需求、创新服务、产业培育多方面切实推进物联网的电子政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