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视频监控系统的结构简单,基本上由各种服务器组成,布线成本低,尤其多种信号均可在同一网络上传输,同时,新增监控点或客户端都非常方便,只需把相关设备接入IP网络即可,IP系统的开放性也使用户可在任何地方,使用多种方式查看监控视频资料,为用户带来的便利是传统模拟监控系统无法比拟的,由于存在种种优势,目前IP视频监控系统几乎成为用户在新建监控系统时不加思索的选择,但是,也要看到IP系统的缺点,一般来说,IP系统隐含下列六大弊病:
视频质量
原始视频经过模数转换后一般会走两条路——压缩或者非压缩。由于原始视频模数转换后的数据量相当大,所以必须压缩后才能在IP网络传输,所以IP视频监控系统中的视频以及音频等信号都是压缩过的,目前的视频压缩算法无论优劣都属于有损压缩。视频质量的损失是IP标清视频系统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任何人只要面对模拟视频和经过编码解码后的视频做一对比,都会看到二者的差异。当然,如果压缩算法不是太差,高清视频即使经过压缩和解压缩后效果也一般都会好于标清模拟视频,瘦死的骆驼终比马大。
操控延时性
目前主流的H.264算法对编解码设备的硬件性能要求较高,一旦编解码设备不能满足要求,编码和解码所需时间就会增加,这将进一步造成视频的延迟。操控的延迟性首先会带来用户操作体验上的极大不便,由于控制信令压缩后带宽极小,相对于视频,可认为控制命令是实时的,如果IP系统中视频的延迟是一秒钟,当用户发出PTZ控制命令后,前端球机已经及时响应了PTZ命令开始转动,但是转动摄得的视频要1秒钟后才能被用户看到,在这一秒钟内,用户会认为球机没有转动而继续发PTZ码,结果或会造成前端PTZ失控,很难准确定位。如果网络环境十分恶劣,那么控球的PTZ命令很可能丢失,这样前端的快球就真的没法收到命令了。总之,监控的延迟是制约IP视频监控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某些需要监控高速运动物体或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中,这样的延迟是不可接受的。IP系统的延迟缺陷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都难以得到解决。
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隐患
IP系统的开放性是把双刃剑,在为用户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监控系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IP监控系统中,视频编码器或者IP摄像机往往就安装在外场前端,视频流将通过光端机等设备传输至监控中心的网络内,即IP系统的信号传输路径是开放的,任何人理论上都可能进入到监控系统的传输网络,也能通过此途径上传病毒文件,此即会给监控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导致系统的崩溃。如图3所示。
随着IP系统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注意到IP系统的安全性。由于IP是目前较为成熟也很通用的技术,而防病毒技术的发展又往往滞后于病毒的发展,所以对于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市政或者公安项目,IP监控系统的安全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将是一大隐患。
QoS无法保证
在IP监控系统中,IP网络上传输的是大量视音频信号,这些信号有个特点就是都属于流质媒体,但是IP传输交换的原理要求把这些连续的流质媒体信号打断,各自打包后经过复杂的路由传输到终端。由于网络环境复杂,很难保证所有数据包都能到达接收端,这将很容易造成图像帧的丢失,反映在后端就是马赛克等故障现象,同时,IP网络中存在多种信号,而信道的带宽资源又是有限的,如何才能保证视频数据包的传输带宽不被别的数据包抢占也是一大问题,一旦抢占,视频传输就受阻,反映在后端就是延迟。流质媒体借助IP网络传输是最近才大量出现的应用方式,当初,IP网络设计可以说不是为监控视频的流质媒体量身定做的传输媒介,视频流在这样的网络里传输,服务质量将很难得到保证。
相关知识过于复杂,不利于工程商或者用户掌握
IP视频监控系统中涉及的IP网络的知识过于复杂,对于绝大多数从模拟系统时代走过来的产品生产厂商的技术人员来说都很难掌握,更不用说知识水平层次不齐的基层工程技术人员了,这都将为IP监控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带来不小的麻烦。
编解码算法不统一
现阶段IP监控系统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编码算法不统一,即使同一种算法,各家做法也各不相同,这种现状的直接后果是不同厂家的视频编解码设备无法做到通用,也为项目设备的采购、施工调试和后期扩容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业界足够的重视,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ONVIF和PSIA)也应运而生,相信这个问题很快将得到解决。
纵观监控技术的发展,IP监控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甚至可能是主流方向。这种架构的监控系统将在城域范围内的项目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考虑到IP机制本身的缺陷,在这些缺陷得到有效解决之前,IP监控系统乃至IP传输交换机制都不大可能在广域范围内对重要信息进行传输。至于IP系统的缺陷是否能很快得到解决,将取决于视频监控业务在基于IP网络的各种业务中的话语权,如果视频业务逐步变成IP应用中的重要业务,那么各个厂商就会认真考虑目前存在的缺陷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