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可定义为中国生物识别市场的启动时期。在此之前,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在中国几乎是空白,即便有少量应用,也大多属于试点性质,并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市场数据。1995年之前,在中国“生物识别(biometrics)”本身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因为缺乏对其含义和意义的理解,甚至没有人将“Biometrics”翻译为中文。即便在技术圈子内(如IT技术圈),Biometrics技术和产品也鲜为人知。
在过去的12年中,生物识别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995至1997年为第一阶段,在此阶段,中国生物识别市场完全是进口产品的天下,国内厂商只是充当了分销商和系统集成商的角色:进口国外产品,进行增值分销,或作一些简单的集成应用如门禁系统等。
第二阶段从1998至2002年,那时国内厂商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有了长足进展;加上国内部分高校和研究院所多年的理论研究积累,中国生物识别产业开始萌芽。国内厂商在产品研发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逐渐攻克了核心软件、硬件平台、采集器件、以及应用系统设计等难关,最终开始有少量国内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出现。这些产品虽然还有许多缺陷,暂时未能与进口产品相提并论,但是它预示中国生物识别产业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而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设计,剩下的只要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第三阶段从2003年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和产品开始逐渐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直至最后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控制市场。国内研究机构和厂商在生物识别核心技术及其商业化应用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真正实现了生物识别产品的本地研发、本地设计和本地制造。从2005年开始,中国制造的生物识别产品,以其优异的性价比开始迈向国际市场。原来在中国市场表现出色的进口产品已经风光不再,典型的例子是北美企业Identix和Bioscrypt,因为上述原因,这两家公司基本离开了中国市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虽然一直使用“生物识别”的统称,实际上主要指“指纹识别”。至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简单地说,核心理论的研究一直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但商业化进程却差强人意,具体原因,将有另文分析。
市场的发展
说到市场演化,不能不提及产业的生命周期研究。根据中国生物识别产业和市场的发展状况,我们分析和研究的结论大致如下:
•产业的导入期为1990年初至1997年,大家就这点基本有共识,争议不大;
•第二阶段即产业的发展期,自1998年开始,这点也基本没有异议;
•第二阶段何时结束,何时进入第三阶段成熟期,这是产业生命周期中最难确定和预测的一环。
虽然中国生物识别产业的发展有表现尚佳的历史,也有繁荣的现状和深具潜力的未来,但不稳定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如何判断产业的发展状况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根我们长期研究和预测,中国生物识别产业和市场将在未来5至8年内,即约2011至2014年间进入成熟期;成熟期将延续15至20年,之后产业开始进入衰退期。 [nextpage]
主要问题
在对中国生物识别行业的再次检讨,尤其与国际同业的对比之后,我们认为以下问题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法律法规的健全
对于任何新兴产业或技术来说,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是非常重要的。举例而言,生物识别技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都被采用到PKI系统中,但众所周知,电子签名的法律有效性仅仅在美国、中国等少数国家得到承认。试想,在那些电子签名未获法律认可的国家和地区,生物识别在PKI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毫无保证,厂商只能无奈地在巨大的潜力市场前止步。同样,中国也已经出现了太多关于个人隐私界定和保护问题的纷争和烦忧,相关法律的缺位给供应商和消费者都带来了不少的困扰。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存在,势必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过度的竞争
众所周知,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和基础。但过度的竞争,尤其是在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的过度竞争,却是大大的隐患。
过度竞争意味着厂商对应用市场的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所以,大家都集中在少数进入门槛较低、开发难度不大的“热门”领域内争斗,比如中国市场的考勤和门禁应用,一时间众多厂商的挤进造成市场急速膨胀和繁荣的假象,最后大量厂商因过度“失血”而提前黯然退出,留下来的有的伤痕累累、前进乏力。这样的境况,将影响和延迟整个产业从发展期向成熟期的演化脚步,甚至使整个产业长期停滞不前。
而产业的正常发展则需要更多的厂商通过开拓更多应用领域,建立自己在不同细分应用领域的强势地位,避免恶性竞争,保证合理的经营利润和发展速度,来推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进入成熟期。
标准和规范
对新兴产业和技术而言,标准的重要性勿庸置疑。目前生物识别领域自有产权技术(Proprietary Technologies)的情况很普遍。这些技术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采用不同的开发工具,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平台。如果没有相应的标准进行规范和约束,厂商将各行其是,客户将无所适从,产业规模化将无从谈起。总体而言,跨平台、统一模板格式、统一应用接口标准等这几项,是技术标准化的最低要求。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测试规范。如果生物识别产业想要快速发展和规模化,技术和产品的测试规范和机制必须尽早建立。测试规范和独立权威测试机构的建立,将有利于厂商对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有利于市场的优胜劣汰,有利于消费者理性的选择。这方面的工作虽已有很好的开头,但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市场渗透策略之我见
从营销教科书和营销实践中,我们知道,企业和产品的定位以及目标市场的确立,是营销策略的第一步。在中国,作为新兴产业的生物识别,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恰恰出在第一步。定位重复,目标市场选择一窝蜂,导致许多有潜力的细分市场无人过问,而某些进入门槛低的所谓“热门”应用领域又竞争过度。以考勤市场为例,恶性的价格竞争再现市场,大量产品留滞于渠道,设备制造商生产线不停且不断有新的厂商加入,但他们都无力推动终端客户作出相应规模的购买决定。[nextpage]
改变这一困境的策略唯有进一步的拓展和深耕市场。惟有开拓更多的细分应用市场,才能带动产业的真正繁荣,提高厂商持续赢利的能力,才能以不断膨胀的市场容量容纳更多竞争者的加入,并且共赢。这一步走不好的话,产业也难以快速发展和进入成熟期。
对于生物识别厂商而言,进入一个新的应用领域,最好最快的渗透策略就是与该领域最强的集成商进行合作。就产品而言,需要坚持的最基本原则就是优异的性价比和面向客户需求这两条。另外,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合作者,尽快地进入国际市场,也是避免国内市场恶性竞争的有效方法。
市场发展预测
趋势预测
•未来几年内中国生物识别市场将以超过5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
•预计2009年中国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将占据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的12%,目前这一比例大致为5%;
•预计未来三年可以看到中国市场上虹膜、人脸识别等技术和产品的快速发展,指纹识别一枝独秀的现状有望改变;
•国外投资和国际合作在中国生物识别市场将越来越多。
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预测往往比趋势预测更困难,尤其是对生物识别这种新兴产业的市场数据作出预测,更是一项挑战。因为对于那些成熟的市场,我们已经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市场研究工具和理论,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其发展规律,从而进行较为准确的趋势和数据预测。但是,对于新兴技术和产业,这些理论和工具都失去了效应。
而且,对市场规模的预测还必须建立在多年对产业的跟踪研究、历史数据的掌握、行业主要企业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国内生物识别价值链上下游的熟悉,以及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的基础上。惟有如此,有关的预测数据才有可能达到70%以上的准确率,具备足够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