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的应用,以刑事鉴识使用最广为人知,但随著资讯科技的发展及电脑的储存容量与演算能力的增强,克服了过去需要庞大的空间储存指纹资料库及费时耗力的人工比对时间等二大难题,也使指纹的应用不再局限於刑事用途,进而跨足到其他领域。
而且签名、印章均可以模仿,唯独指纹无法造假,重要契约或文件上,若以指纹替代印鉴并与签名共存,则可免於被伪造或变造。
指纹辨识还有助於意外灾害罹难者的身分确认,若死者身上无证件、尸体残缺、腐烂及相貌无法辨认的情况下,如可采得指纹,仍可透过指纹比对确认其身分。另外台湾已步入高龄化社会,如能建立国民指纹档案,将可改善失智老人、游民、路倒病患等身分确认的社会问题。
然而这项政策的推动却遭到人权团体的集体反对声浪,种种的怀疑挑战指纹技术的公信力。
此外,指纹建档目前为非强制性,是由家长主动前往申请捺印,如家长从未遇到孩子走失的问题,通常不会主动前往警局为孩子申请捺印。
人权团体反对建立全民指纹档的立场,认为将全民指纹建档会侵犯到相关的人身隐私资料,在没有确切违法犯罪迹象时,政府公权力不能干预人身自由;这使得国民身分证是否全民指纹建档遇到困难。
人权团体也指出,政府若采集人们指纹建档,就是假设全部百姓都是犯罪,侵入个人隐私、不尊重人权,是行政权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而且至今全世界只有少数国家有此建档,美国、日本都没有这套建档系统。
虽然全民指纹建档的确有助於警政、户口系统,经比对容易找到嫌疑犯、死伤者等名单,但如何控制使用它却是个难题,谁能保证不会落入非法之徒的手中,制造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况且犯罪技术越来越进步,买个手套戴上再犯罪不是件难事,对犯罪侦查来说,恐怕指纹建档也无用武之地。
技术面上,指纹模型会因手指在辨识器上产生的压力、姿势与湿度产生变化,疤痕、茧与手指头裂痕也会导致指纹特徵变动,甚至一般的家用清洁剂就可能磨损手指纹路,影响判读资料;还有接触资料库管理的人员与非法侵入者在某些情况下刻意修改资料库中既存资料,或在传送资料途中对指纹档动手脚,都是无法控制的意外情况。
系统网路部分
采封闭式网路,设置防火墙,以防止病毒及骇客的入侵;并且系统可以侦测入侵者与入侵点。
资料管理部分
建置组织内部人员的电子签章系统,资料的存取、修改均需先经过授权,由人员以授权密码登入系统。
操作者部分
系统操作人员需先建立指纹资料档,经系统确认是本人无误後始能登入系统,操作系统相关设备。
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曾公开表示,目前网路安全管理最弱的是用密码来辨识身份,解决之道是舍弃密码,改用生物辨识科技认证身分。预测「生物辨识科技」将成为下一世纪影响网路商业发展之关键技术。
成熟的指纹辨识技术
指纹技术的进步使得辨识器的错误率减少、成本也已降低,现阶段的指纹辨识器体积越来越小,辨识时间也都少於1秒,再加上人性化的管理介面,易用度相当高;至於FAR(误判率,将不合法使用者辨认为合法使用者的机率,代表安全程度)更是依应用不同而被要求低於10万分之1至100万分之1,而FRR(拒判率,将合法使用者误判为不合法使用者的机率,代表便利程度)则是1/30~1/100,视机器不同而有所分别;其安全程度与便利度都已达到成熟阶段。另外输入装置的解析度,依FBI的规定为500dpi,以便於指纹资料的交换。
指纹建档的优势
在指纹辨识技术日益进步的同时,其应用面也日见广泛;日前台北市政府力推的指纹建档政策,即指出指纹建档可补足身分证相片辨识作用的缺陷,人的面像会随著年龄或环境可能产生改变,因此身分证上照片与本人多少会有差异,唯指纹具有永久不变的特性,可补相片辨识的不足。
指纹建档等於全民罪犯?
其实指纹辨识的技术已经达到纯熟阶段,但仍无法克服普遍应用瓶颈的问题在於隐私权的考量,及对指纹建档的信任度不足。
指纹资料安全性
根据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研究所教授许文星指出,指纹建档被误用栽赃的情形很难发生,因为电脑上指纹的资料只将受测影像由程式转为特徵值纪录档,这对一般人而言,只不过是数字和英文字母,况且存档的是指纹特徵值,而非指纹图像。 此外为了确保指纹资料管理及传输安全,相关单位可朝下列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