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最近咱们国家的大大们又脑洞大开,预备拆除围墙,“把街道还给城市,让生活回归社区”。
一开始小编还是懵懵哒,不是很明白拆掉围墙的效果,当时脑补是酱婶儿的↓
然而,最终效果其实应当是酱婶儿的↓
以“开放式小区”取代“封闭式小区”真的符合当下生活功能的需求吗?
中国城市按照现代都市模式兴建之前,城市也都有其各自的逻辑。如唐代市民所居住的坊便是有围墙的,仿佛现代的“封闭式小区”。
到了宋代,民间娱乐、商业中心和居民区融合,都会沿街设商铺,坊便瓦解了,代之以开放式街巷。
那么,现代城市的“墙”是如何建立的呢?
其实,封闭式小区也可以称其为门禁社区,这绝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门禁社区的起源在各个国家都和社会阶层化和安全感丧失紧密关联。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人们对偷窃、暴力等犯罪行为的恐惧;另一方面,则是高收入阶层对隐私、优渥的服务设施以及安全的考虑。由此,边界空间逐渐形成。
这种“墙”概念,从疗养院、俱乐部等特定场所开始萌芽,发展到高端居住组团,并逐渐扩散到中产阶级社区。
当下,在我国,门禁社区已经成为一个默认的要素,从单位大院到商品房小区,甚至一些本身没有门禁的社区,却因为一些特定需求而被附加上了“墙”。
这无疑与我国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造城运动所推动的城市快速增长和扩张是脱离不开关系的,伴随着的还有土地浪费,公共供给不足,污染与拥堵等城市病症。
此次“开放式街区”的规划愿景意欲在人文主义意味上治愈大城市公共空间的冷漠与疏离,很多西方城市也存在不少成功案例,而在我国实施真的适合吗?
最高法院发出这样的社论:“封闭小区是农耕文明的理念,一个个楼盘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公共服务设施不共享。但是现代城市是开放的,以公共活动、公共空间作为特征。”
尽管如此,门禁社区“墙”的含义千差万别,我们用同种方式去解不同问题必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城市规划的目的则是统一的,这其中必定存在形形色色的矛盾。
愿景是美好的,但需要长期的、有针对性的逐步实行,一口吃个胖子是虚胖,不是死壮。
纵览国外成功的开放性社区,也并不是一味的拆掉那冰冷的“墙”,在配套设施,安防设备上,是相当成熟的。
拆墙不等同抛弃门禁,安全感从来都是人们的最基本需求,尤其是我国当下国情使我们不得不加强安防设备的使用。
而安防系统及产品也逐步普及民用,指纹锁、监控器等出现在家庭中已司空见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加强住宅安全防线,除选择安全设备更为完善的社区外,对家庭安防产品的使用也十分全面,对于指纹锁的使用需求更是逐年提升,毕竟安全是我们出温饱以外最基本的需求,甚至大于温饱。
无论墙在或不在,门禁都要在,指纹锁都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