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
公众号
安全自动化

安全自动化

安防知识网

安防知识网

手机站
手机站

手机站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资讯频道横幅A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不锈钢电动伸缩门材料的选用

我国最新标准的不锈钢牌号内对应美国标准的201钢种牌号称为12Cr17Mn6Ni5N,从牌号上可看出我国新标准中对于201钢种的各项元素都有明确要求,...
资讯频道文章B
我国最新标准的不锈钢牌号内对应美国标准的201钢种牌号称为12Cr17Mn6Ni5N,从牌号上可看出我国新标准中对于201钢种的各项元素都有明确要求,很明显可以看出各钢厂在镍元素含量比上都没有达到3.5-5.5的标准,铬的含量也低于16.0的最低标准,而锰的含量都不约而同的超过了7.5的标准,其余C、Si、S、P等元素都低于国标,另一方面Cu的含量均在1.5左右,用冷轧业内人士的话来说,这就是大家统称的“201不锈钢”“装饰料”,”, 电动伸缩门(www.fsyinglong.com)行业规模厂家则采用“高铜料”又称“深冲料”,“拉伸性能极好!民用领域用途极广。从我国201窄带热轧一年消费过300万吨来看,这一点不难看出。
 
那么这种高铜料的元素成分有什么重要性呢?我们再简要重温一下不锈钢化学元素对不锈钢的作用吧:
 
电解锰的纯度很高,它的作用是增加合金属材料的硬度,应用最广的有锰铜合金、锰铝合金,锰在这些合金中能提高合金的强度、韧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在炼钢生产中,电解锰特别适合冶炼合金化元素含有总量10%以上的不锈钢、耐热钢、精密钢、高温钢、耐蚀钢等“特、精、高”合金钢和冶炼低杂质、低有害元素的纯净钢(∑P、S、O、N、H≤100ppm)、趋纯净钢(∑P、S、O、N、H≤200ppm)等钢种,201高铜料的锰元素基本控制在10%左右。
 
主要原料二:铬铁
铬在不锈钢中的决定作用:决定不锈钢性属的元素只有一种,这就是铬,每种不锈钢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铬。迄今为止,还没有不含铬的不锈钢。铬之所以成为决定不锈钢性能的主要元素,根本的原因是向钢中添加铬作为合金元素以后,促使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向有利于抵抗腐蚀破坏的方面发展。这种变化可以从以下方面得到说明:①铬使铁基固溶体的电极电位提高②铬吸收铁的电子使铁钝化,钝化是由于阳极反应被阻止而引起金属与合金耐腐蚀性能被提高的现象。构成金属与合金钝化的理论很多,主要有薄膜论、吸附论及电子排列论。
 
主要原料三:镍铁
镍对于不锈钢的重要性,就不需要笔者再重复累赘的反复说明了,需要说明的是,民营钢厂用AOD精炼炉冶炼这种201高铜料一般是加入镍含量在1.6-1.8左右的镍铁进行配比冶炼,而不是采用镍板之类的高纯镍产品。
 
主要元素四:碳
碳是工业用钢的主要元素之一,钢的性能与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碳在钢中的含量及其分布的形式,在不锈钢中碳的影响尤为显著。碳在不锈钢中对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碳是稳定奥氏体的元素,并且作用的程度很大(约为镍的30倍),另一方面由于碳和铬的亲和力很大,与铬形成—系列复杂的碳化物。所以,从强度与耐腐烛性能两方面来看,碳在不锈钢中的作用是互相矛盾的。碳含量是也201冷轧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主要原料五:铜
不锈钢中加入Cu的作用:1、耐候钢使用,提高耐大气腐蚀能力,专业人士认为作用有限,其实就是省钱;2、提高钢的深冲性能。3、作为强化元素加入,起到沉淀硬化的作用。3、在抗菌不锈钢中加入,特殊处理后,析出相有较好的杀菌作用。综合来说铜的主要作用是:1、改善耐蚀能力。2、借助沉淀硬化来提高合金的抗拉强度。3、铜在那些不发生沉淀硬化的钢中能够轻微的提高屈服强度。而加入铜要和镍一起加入,要不会形成铜脆。
参与评论
回复:
0/30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a&s观点。
0
关于我们

资讯是全球知名展览公司百科展览集团旗下的专业媒体平台,自1994年品牌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安全&自动化产业前沿产品、技术及市场趋势的专业媒体传播和品牌服务。从安全管理到产业数字化,资讯拥有首屈一指的国际行业展览会资源以及丰富的媒体经验,提供媒体、活动、展会等整合营销服务。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
© 2024 - 2030 Messe Frankfurt (Shenzhen)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兰克福展览(深圳)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7266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264号
用户
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