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
公众号
安全自动化

安全自动化

安防知识网

安防知识网

手机站
手机站

手机站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资讯频道横幅A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集成一体化打造智能建筑的关键

智能建筑中的子系统比较多,涵盖了视频监控、一卡通系统、防盗报警、楼宇对讲等等,能否有效的将其整合联动,是打造智能建筑的关键。
资讯频道文章B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平安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得展开,建设思路也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人们对建筑安防系统的愈发重视和建筑业及建筑智能化行业的积极发展,传统建筑的智能化改造以及新建建筑的智能化投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建筑智能化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安防智能化市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引诱下,智能建筑中的安防技术也将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文/马利家 富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郭雷

  集成一体化大势所趋

  在我国,楼宇智能化发展相对较晚,真正形成规模的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高档写字楼、智能小区建设速度很快,在大中城市,智能化系统已相当普及,成为住宅、社区等的必配设施。据国外媒体预测,近期在中国兴建的大型建筑将占全球的一半。

  近几年,商业楼宇化已经从写字楼发展到了住宅,它以现代建筑为平台,以计算机为核心,以通信网络为支撑,综合运用了现代控制技术等多种手段,将消防报警、安全防范、宽带、中央空调、综合布线等系统融为一体的建筑。

  1、智能楼宇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建筑作为一种新事物、新技术,它一直处于较快地发展进程之中。回顾智能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是一个由独立体系向综合体系过渡的过程,是由高成本向低成本转化的过程,是由复杂化向简约化迈进的过程。由此可见,中国智能楼宇必将是朝着集成化、平台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谈到智能建筑,安防技术是不可避免的话题,据调查,2012年以来,一栋智能建筑其中安防部分占整个智能建筑的25%以上。可见,智能楼宇的发展离不开安防技术,而安防技术的提高必将促进智能楼宇的发展。

  2、安防技术的发展趋势

  受益于“智慧城市”和“平安城市”等政府公共安全项目所产生的稳健需求,及安全意识的提高,民用市场井喷式的发展都会加速安防整个市场的快速发展。从技术角度来说,未来安防行业将朝着集成化、平台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3、多领域的深层次融合

  在未来数年的智能楼宇及安防市场中,其技术焦点越来越多地集中于网络集成一体化方案。这就是多个系统合用一个用户接口,跨平台共享数据库,而单独设计的独立系统及其单配的各种制约将会很快退出行业历史舞台。集成一体化的定义可理解为:为有效完成一件或一批任务而在各独立的系统、计算机和各种硬件设备中共享其各自所有的信息、数据、系统特点和功能。

  集成一体化消除了原先以人工在各系统、计算机和硬软件设备之间建立的连接,这就可通过在多个平台间处理信息,以快速、有效地提供所需信息来完成用户要求。集成商们需要理解客户的商业需求来创建更全面的综合安防系统。一体化方案必须具有以下特点:更简单,更快速,更安全和高利润。集成商和终端用户还应多多关注安防范畴以外的通讯和信息技术。

  智能建筑中的子系统比较多,涵盖了视频监控、一卡通系统、防盗报警、楼宇对讲等等,能否有效的将其整合联动,是打造智能建筑的关键。而安防技术的发展也避免不了与多种领域技术的集成使用。比如说,目前比较成熟的是门禁系统与监控系统的集成,即视频联动门禁系统。

  最后需要理清的是联动一般分为硬件联动和软件联动。硬件联动即前端的物理连接集成,就是一些简单的开关量信号做一些联动,比如消防火灾发生报警,消防系统给门禁系统一个开关量信号,门禁控制器随后根据开关量信号对消防门做相应的开关。另外一种就是软件的集成,即设置一个大型的软件综合控制系统,将各个子系统的相关数据在平台显示。由于目前产品标准的不统一,很难实现软件集成。但是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软件集成也势在必行。

  多系统的平台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单个系统的独立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如门禁系统、监控系统、报警系统、楼宇对讲系统等,单独的使用会给管理操作人员带来巨大的工作量,使管理出现问题。因此,多种技术的集成开发、平台化管理已然成为商业楼宇向前发展的必然过程。如可以把门禁系统、监控系统、楼宇对讲系统等集成到一个大的平台下,实现统一管理,分权操作,大大简化了系统资源的占用,提高了管理效率。

  之所以说平台化将是安防企业提升和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是因为在行业化和集成化的趋势下,在各个厂商在推广行业系统解决方案的时候,需要对前端到后端的产品线进行整合,这就离不开软件平台极其配套的硬件设备的支持。目前国内的主流监控厂商基本都具备自己的软件平台,不同的是这些平台的定位和规模大小都不太一样,在这些软件平台厂商中,有的是纯软件提供商,而有的则会搭配一些后端硬件如,IPSAN、服务器、大屏等来进行综合提供。从应用层面分析,中国安防行业的软件平台分为公安应用类、行业用户类和运营服务类三种。

  总而言之,未来几年,平台软件成为以监控为主营业务厂家的标配,不同的是有的平台具备运营级别的实力,而有的目前还处于客户端的阶段。平台软件的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分布式部署、B/S架构、多域架构、中间件、嵌入式系统及数据库的应用等较为先进的理念都已经在不同的平台中有所体现。

  多技术的组合应用

  在未来,单一技术的应用明显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往往需要多种技术的结合使用来达到不同的功能需求。近年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

  就视频监控而言,智能化是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也就是从“看得清”向“看得懂”转变,并且将安全防范从事后分析转变成事前预防,大大提高了安全等级。

  高清之后,无疑下一个技术热点就是智能化技术。我们所谈的智能化更多地出自视频分析产品厂商或者CCTV供应商,其实,安防智能化不仅仅是指视频智能分析,也会是系统层面的、整个安全层面的智能化,视频智能分析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智能化的实质将是来自于机器视觉和设备级智能的末端智能,逐步引申到系统高级思维的一个全面的过程。这样来看,安防智能化需要以集成化为基础,如果没有集成化的安防环境,所有智能化只能是末端的设备级智能,而只有系统间集成环境形成,才能从设备级的末端智能化逐步上升成覆盖整个建设项目的系统级智能化。

  从目前安防智能化中应用最成熟的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发展来看,它能在几乎不需要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对摄像机拍录的图像序列进行自动分析来对动态场景中的目标进行定位、识别和跟踪,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判断目标的行为,做到既能完成日常管理又能在异常情况发生的时候及时做出反应,从而解决了传统监控工作量大、效率低、反应速度慢等问题,其优势显而易见,也是推动整个安防智能化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

  智能安防出现的一个关键性智能技术便是生物识别技术,从前几年如火如荼的指纹识别到现在的人脸识别、静脉识别、掌纹识别及瞳孔识别等,都给智能安防的发展带来了转折性的改变。比如说指纹、静脉、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极大的提高了门禁系统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另外,最近人脸识别与视频监控技术也结合的越来越紧密。人脸识别监控技术即针对视频监控中运动、姿态、光照等巨大变化和清晰度低下等条件下的人脸识别难题,通过使用时域滤波器和多视角主动表象模相结合的人脸特征点精确跟踪方法;基于线性朗伯体特性、由单张正面光照样本生成多光照人脸图像的方法;一种结合字典学习和图像自相似性先验知识的核回归图像超分辨率重构方法;以及一种基于稀疏特征点和L1范数约束的快速三维人脸重建算法等,有效解决了在复杂背景和动态视频里存在的姿态、光照、表情、视角、运动、图像清晰度等变化条件下的视频序列人脸识别和认证问题,显著提高了大姿态变化的人脸识别准确率。

  除此之外,随着国家对“绿色节能”口号的提出,智能建筑及安防技术也势必会向着这个方向靠拢,比较典型的就是利用太阳能代替常规能源;3G/4G技术的兴起也给智能建筑及安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野。“无线”产品也将会是未来产品的主流方向。

  结语

  可以预见,在未来智能楼宇及安防技术的发展中,系统多模态融合、多产品形态结合、智能化、平台化、集成化将成为智能建筑中安防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新技术也会层出不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捷。

参与评论
回复:
0/30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a&s观点。
0
关于我们

资讯是全球知名展览公司百科展览集团旗下的专业媒体平台,自1994年品牌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安全&自动化产业前沿产品、技术及市场趋势的专业媒体传播和品牌服务。从安全管理到产业数字化,资讯拥有首屈一指的国际行业展览会资源以及丰富的媒体经验,提供媒体、活动、展会等整合营销服务。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
© 2024 - 2030 Messe Frankfurt (Shenzhen)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兰克福展览(深圳)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7266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264号
用户
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