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能交通平台架构分三级,一级平台是上海信息中心,二级平台为交警、市政,实战部门运维单位为三级平台。采用多样化技术应用,在采集手段上,包含线圈、视频、手机信息终端等,世博会时都有比较成功的应用。从信息发布形式来看,包括广播、电视、网站、手机APP等多种传播平台,并逐步发展为车载导航仪。目前在市中心一公里范围内都能看到基本快速道路的交通状态信息,随时了解市中心交通的分布情况、车辆拥挤情况,在城市边界高速公路交界处出也能大致了解上海整体的交通状况。
品质与性能的极致追求
目前上海智能交通建设在设备选型、设备升级、系统扩容、运维服务等方面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一下几点:系统扩容体现在规模和新技术的应用,因为交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局部的建设看到不到成效,所以一定要在采集点、采集手段、发布方式多样化达到一定的规模。上海主要集中在快速道路和高速公路信息采集和显示上加大投入。目前已经能做到的包括车流量、速度、车流分析,车辆轨迹跟踪、查询、动态统计等等这些应用,未来在这些方面可能做到更加深入的应用研究和开发。
设备升级主要集中在视频监控和车牌识别。原本的模拟监控逐步向数字高清摄像机的转化,同时提高智能化应用水平,不管从交通状态到刑事治安案例案件的发生,从原来的“看得到”发展到“看得清”,到最后的“看得明白”角度去实现。
智能交通建设往往重建设轻运维,而现在上海从整个市政层面到建交委、公安逐步加大运维投入,逐步到达设备完好率98%以上的目标,包括城市运维费、信息化运维都在不断的加大投入。而且从人力、物力、制度上都越来越重视未孕,出台了多项运维规范及要求。并且还有可能引入原来没有的运维监理,日常的运维抢修是否到位就能得到有效监督。上海未来最重视产品新技术发展以及产品性能的提升,其次是产品的质量,最后是性价比,当然服务也是考虑的因素。如果产品没有达到一定的先进性,价格再便宜也不实用,同样产品很先进但是经常出故障,也很让人头痛。
智能交通之殇—顶层设计
上海智能交通最突出的问题还在于顶层设计,因为交通工程是一个整体工程,所以不管是从区域特点、路况结构、居民生活习惯、出行规律等都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日本智能交通有集中整体的规划,我们也应该逐步由政府做出引导,避免内耗、恶意的竞争,集中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移动终端这块上海走在前列,应该向其他城市推广,我们从监控建设、信息采集建设都是由上海信息中心统一牵头,避免了重复投资以及资金的浪费。
从上海目前交通拥堵现状分析来说,不是因为道路交通面积不够,也不是因为技术设备投入不够,主要还是因为路网结构的不合理。上海常发生拥堵的地方有几处,车流量高的时候无法快速消散分流。如驾驶员们通常都选择走A道路,不走B道路,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驾驶员对B路不熟悉。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路网规划的不合理,让驾驶员感觉选择B道路不方便。包括建设者、交通管理者自己都不愿意选择B道路,那么新驾驶员就更加不愿意选。由于整体的规划没能起到很好的分流作用,导致A道路流量负荷过大拥堵。在北京、杭州、无锡、深圳等大中型城市都有类似的问题,因此必须从道路设施、组织规划、宣传等各方面综合来引导车流量。
技术发展如何与规划设计相辅相成?
目前的技术开发和实战应用存在差距,因为大多数功能和我们实际应用还存在差距,开发者对实战部门的需求没有理解透彻,应加强和用户单位的沟通,少走弯路。对于交通来说,大数据确实是比较重要的技术应用,因为交通经年累积的大量数据要进行模式算法、规划,包括设计以及建设都需要基础的数据进行支撑。
我希望安防厂商未来能在高清视频监控、智能分析软件开发、大数据应用方面要有所成就,为中国的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做出贡献,而且务必要领先于世界。上海目前的智能交通状态整体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量的增长,交通拥堵的问题会更加突出,所以智能交通市场和技术应用需求量非常庞大,尤其在智能产品的开发、大数据应用以及软件应用开发、平台的搭建方面。这些整体的智能交通技术应用要反过来辅助于国家的规划设计,对其有指导和借鉴作用,这也是我们未来要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