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不少专家指出,智慧城市中的地图数据、交通流数据等各行业数据呈爆发式增长。如何有效挖掘分析大数据,能使城市运行更高效、更节能低碳。也有专家提议,抓住新城镇化机遇,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技术之上,做好“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低碳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
智慧城市建设遍地开花投资可达2万亿
从2013年初拉开序幕以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势头现在已如火如荼。仅住建部公布的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已达193个,工信部公布的试点名单也已经达到140多个,41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
近期,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伴随该规划的出台,业界认为将进一步助推智慧城市建设。
据机构预测,“十二五”期间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投资规模将达2万亿元,与之配套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等一系列模块的搭建,也将迅速带动相关产业链条及企业的飞速成长。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催生跨领域、融合性的新兴产业形态,还可以引发相关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成为国内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利用摄像头数据实现智能监控调度
在论坛上,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说,2005年我国启动平安城市以来,国内已经建了超过2000万个摄象头,花了3200多亿元。中国城市的街景的数据将从TB级发展到PB级。
他建议,利用这些摄像头把车辆运行的数据纪录下来,做智慧交通,并反馈到每个城市,使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车与城市之间实时联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让交通又平安又顺利,既省能源,又低碳,这个任务也是一个大数据的任务,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从而对车、人、物、路等进行有效的智能监控、调度、管理的网络系统”。
CSST首席战略官兼高级副总裁曹国辉则建议,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过去我们的城镇化强调更多的是城市空间的扩展,“所以看到北京的城镇化方式是一环套一环,不仅影响了交通,包括热点话题经常谈到雾霾,每一环的建筑物都围起来了,空气污染肯定是散不出去的,所以一定要结合产业的扩展和生态群的建设。过去的方式更多是强调建完公路,再建绿化带和广场,这个显然是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他建议在城市化过程中建设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这个示范区面积大约在5—10平方公里左右,选址重点在中部地区,靠近省会城市的一小时生活圈范围内。在该示范区内,可投入50亿—100亿元人民币,开展覆盖城市规划、顶层设计、项目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低碳解决方案、产业园区发展、综合配套开发、社会化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建设,目前已有项目在湖南浏阳落地采用这种模式。
“这个区域如果比喻成苹果树的话,树根代表着现代绿色农业,是基础;树干是产业,要把产业智慧化低碳化。枝叶是智慧智能化的运营。土壤是智慧的环境,即人才保障,果实是智慧的民生,立即通过智慧城市惠及群众百姓。”
他表示,“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农业上利用生态低碳的技术,把水做处理,然后可以用中水使用,可以灌溉农业,用工业废物做肥料,同时做好农田之后,可以提供能源等作用,是良性互动。”
推荐阅读:地铁交通进入黄金期 安防设施应有战略思考
海康威视城市公交动态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