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13年12月5日 北京到2016年底,本市将建成大约50个医联体。届时,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到社区医疗机构看小病;有了大病需要转诊到大医院,医联体内畅通无阻;在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看病,检查结果能够互认……
今天上午,市卫生局详细介绍了本市医联体建设规划。市卫生局副局长钟东波说,将通过医联体的建立,将把提高辖区居民健康水平做为始终目标,使居民能够未病早防,有病早治,就近就医,方便照顾。
一个合格的社区医生能够解决80%的临床问题,但是现在患者就诊多数选择大医院,主要是对社区医疗机构技术不放心。医联体的医院将根据社区居民就医需求,加强社区医疗机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从而解决社区医疗机构看不了病、看不好病、看不到病的现象。通过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构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使用。今年本市正在平谷和朝阳两个区进行试点。
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路明说,今后区域合作医疗联盟将达到六统一,也就是统一学科规划,统一资源调配,统一信息平台,统一调配床位,统一技术支持,统一建立和完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在医联体内,将部分成员单位的床位作为康复床位、老年护理床位,作为急性期诊疗的后续治疗通道以及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护理需求。医联体成员内的检查结果、资料可以调阅互认,实现预约挂号、病人医嘱信息、诊断信息、检验检查数据及社区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医联体内的医疗、科研仪器设备试行专管共用,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建立进修和培训机制等。
市卫生局和有关部门在前期对推进医联体工作进行了分析和评估,认为医联体在建设中还面临着管理、技术、医保、价格、财务、药品等方面的挑战。比如社区缺少慢病用药,难以分流大医院的开药患者;部分药品只限三级医院使用才能报销导致病人不同意转往二级及以下医院。在医联体推进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目前,各有关部门正在根据本部门实际着手研究问题解决的办法。
医联体方案初步实行
为让北京的普通市民便捷的挂上专家号,北京市开展了社区预约转诊工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启动了社区预约挂号新模式,通过“协同医疗预约挂号系统”为社区提供预约挂号服务,为社区开通全部的普通号源和大部分专家号源。至今已与24家社区开展合作,累计预约挂号9000余人次。
双向转诊功能
记者从昨天下午召开的“协同医疗转诊预约”工作交流会上了解到,通过“协同医疗预约挂号系统”可实现双向转诊功能:社区医生转诊预约。社区医生可以登陆系统进行登记,为患者预约北大医院医师号。预约时由社区医师填写患者资料(主诉、病史、初诊结果、客观查体以及转诊理由);转诊患者特别提示。患者携带预约凭证(短信识别码和身份证),到北大医院挂号处确认取号,并就诊。医院挂号条及门诊医生工作站的就诊界面均对社区预约患者有特殊标记,提醒医师接诊前查看社区填写的转诊需求。
定时回复双向沟通
医师接诊社区转诊患者后,通过医生工作站形成回复信息(包括诊断、处方、检验、检查等信息)。为加强双向沟通,自2013年通过信息管理和系统优化实现了自动定时回复。社区医师可以通过该系统,查看转诊患者在北大医院的就诊情况,包括就诊后1周内的检验结果、影像报告等信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特殊情况灵活对待。如遇医师停诊等特殊情况,医院工作人员会与患者电话沟通退号或改约;如遇恶劣天气,医院会自动延长取号时间以等待患者;如遇特殊情况患者不能准时取号,可与医院挂号室电话联系,延长取号时间(预约成功后有该条短信提示)。
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
记者了解到,在此基础上,北大医院门诊部设专人负责社区预约挂号工作,负责为社区居民做好预约挂号相关协调工作,并通过分析数据、管理停诊以及聆听来自社区医师和居民的意见来改进预约挂号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社区居民就医,真正实现了“社区到医院、医院到社区”的双向转诊。通过落实双向转诊实现医院与社区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延伸
社区预约转诊是医疗信息化应用之一。医疗安防企业在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意识到仅仅提供安保技防设备并不够,提供符合医疗信息化需求的方案,才能真正切入到医疗信息化的改革推进中。目前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有一些大型IT/通信企业提供方案,譬如思科、IBM、太极、东软等,而像视讯方案提供商譬如华为、科达、迪威视讯等亦借助视频会议系统提供相关视讯解决方案。对于安防企业而言,真正在医疗行业成为信息化业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需要在信息化医疗需求、产品化、集成应用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