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安防发展二段论
国内监狱安防建设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九十代初期至2010年,这段时期监狱安防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视频监控、门禁控制、周界防范、对讲等常规的安防子系统的铺设和完善。其对运营与维护对人力依赖大,最终目的多为事后取证。
第二阶段是2011年至今。此时正值“十二五”开局,司法部更加重视监狱的信息化建设,注重软件平台在安全防范中的作用。其技防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人(既包括罪犯也包括警察);第二方面是劳动工具。
为什么关注人和劳动工具呢?因为罪犯和警察是防范的主体,而罪犯的劳动工具是唯一可以辅助罪犯越狱、暴动、斗殴的“武器”。
RFID与智能分析在探索中前进
RFID的电子标签技术的出现,或对监狱管理带来革命性的转变。通过在罪犯肩上佩戴含有RFID标签,并与视频监控联动,随时可以通过系统迅速锁定每名罪犯的具体位置。
再者,原先罪犯的劳动工具(如剪刀、扳手)一般都是早上在带班干警的监督下领取,然而到了交工时,工具无故遗失、不对号现象屡见不鲜,给监狱安全带来很大隐患。现在假如有在工具上嵌入RFID标签,就可以很好的对工具进行对号管理。即便遗失,也可通过系统及时寻找到。
RFID借由物联网概念的发酵,也逐步引起司法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一些监狱管理局正在进行试点,一旦应用成熟,将向全国铺开。
除了RFID技术的探索外,监狱安防业者同样密切关注视频分析技术的进展。如监狱行业早在2006年前后就有尝试将智能分析应用于周界、出入口等区域,夜间某布防区域一旦出现人员走到迹象,系统即联动广播、报警、灯光等系统。应用智能分析可代替值班干警监视,将人力从疲劳中解放出来。
“技术+规范”优化硬伤
当然,尽管监狱安全防范手段层出不穷,监狱安防正由固定式监控转向移动式无盲点管理。但就现状而言,还是存在一些硬伤,或待优化解决。
首先,采用RFID技术手链脚铐属于有源标签,它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和方向,对佩戴人员有一定的辐射。采用无缘标签较好,方位不对时就无法读取,(如罪犯在列队时,中间人员就有可能无法识别)。佩戴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做到及时、准确读取。
其次,目前监狱技防设备可谓一应俱全,然不少监控图像清晰度难称理想。就近两年的新建或改造项目来看,数字化设备上线率很高,然多为标清产品,像素在60-130万之间,200万设备并不多见。这从法制节目引用的视频可见一斑。事实上,目前200万、500万高清技术已经成熟,只因价位高,阻碍走向大规模应用。
还有,监狱系统搞信息化管理的干警中,女干警占据多数,而国内监狱关押的大部分是男犯,致使公务执行效率不高。监狱若要在安防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稳定性等方面加强管理,或需法律法规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