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工作证(学生证)、借书证、上机卡、饭卡、门禁卡、医疗卡、水卡等多种证卡,这在客观上要求快速推进大学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变多卡多证为一卡通行。目前大学流行的校园“一卡通”可以解决证卡繁多、管理混乱等问题,其功能涵盖学籍管理、图书借阅、医疗保健、建立个人档案、日常管理、考勤、餐饮消费等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校区范围内消费、出入、办事等一卡通行。
一、校园“一卡通”运行现状
完整意义上的“一卡通”是“一卡一库一线”,即一条网络线连接一个数据库,通过一个综合性的软件,完成对一张卡的设置、管理、查询等的功能。
然而,当前高校使用的“一卡通”质量参差不齐,其应用主体是各个分散的高等院校,实施中通过市场上不同的软件公司招标采购。由于各公司技术实力差别较大,有些高校运行的“一卡通”系统实际上不过是一卡多应用系统,虽然可以实现校园内各部门共用一张卡,但却不是共用一个数据库,造成事实上校内部门之间不能共享信息资源,这种“一卡通”形式大于内容,仅能用于身份识别。例如,学校图书馆、机房、食堂等虽然共用一张卡,但各子系统都有自己的学生档案管理数据和管理账号,学生需要在图书馆、机房、食堂分别缴费,卡中金额分属不同的部门,无法做到共享。这种貌似“一卡通”的“一卡多用”系统造成学校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各应用系统缺乏充分的可扩展性,无统一归口管理、统一规划,给系统升级、管理造成很多不便,不仅带来设备和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各部门大量重复劳动,提高了系统间的管理和协调成本。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高校已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一卡通”,但由于“一卡通”系统尚处在单一校园应用时期,通常由学校自主投资、自主运行。为了实现管理上的方便,这种“一卡通”系统仅限于学校自身的相关部门,而没有考虑校园内的商店、饭店、电信运营商、银行网点等外来商户,所以“一卡通”仍然难以一卡通行,对于大学城内的各高校而言,更是难以实现大学城一卡通。这种“一卡通”不仅应用功能单一,而且学校还需投入一大部分资金。
二、校园一卡通的发展趋势
随着银行同业竞争的加剧,作为商业银行业务量和利润重要增长点的代理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并逐步成为银行同业竞争的强有力手段。通过“银校合作”的形式,商业银行可以将代理业务引入校园,形成“银校一卡通”系统,不仅能在校内外银行网点和指定商户圈存、圈提、现金充值、存取现金、消费,而且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量,提升金融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凭借校园“一卡通”,银行可以切入高校师生的储蓄和消费市场,利用自身强大的数据库和系统整合能力,在实现扩大银行市场份额的同时,有效解决学校因资金缺乏造成的“一卡多用”、校园内外商户和大学城各高校不能互通互融等困境。
目前,将校园卡与银行卡集成形成校园“一卡通”已经引起各商业银行的浓厚兴趣,它的建设和应用将成为商业银行和高等院校实现互惠共赢的一种发展趋势。
三、校园“一卡通”的主要功能
校园“一卡通”要在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为师生提供最大方便。基于这一目标,在功能上校园“一卡通”要满足以下要求。
1. 身份识别
校园“一卡通”的IC卡部分记录有学生个人基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所在系及专业、寝室号码、年级、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学生进出公共场所(如图书馆、阅览室、教室、宿舍楼等)时可用于身份识别。[nextpage]
2. 学籍管理
校园“一卡通”上附有学生的注册、出勤、奖惩等信息,学校可以在评选三好学生、评定奖学金、推荐党员和学生干部时使用。
3. 消费
校园“一卡通”的IC卡部分和银行卡部分分别承担不同功能,满足师生院校消费需求的多样性。IC卡部分可以将“一卡通”的消费范围界定为校园网内消费,涵盖餐厅、医院、商店、网吧等校园内部网覆盖连接的消费场所,其消费终端直接通过校园网络连接到上一级管理工作站。每笔消费完成后,在IC卡上扣除相应金额,数据可以及时传输到消费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中心,用以查询统计与结算管理。银行卡部分以借记卡的方式实现校外各种定点消费。校外定点消费是指校园网以外的银行卡刷卡终端设备使用单位,在校园网络不能覆盖的地方,可以通过电信线路拨号方式传输到消费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中心。
为便于消费功能的实现,校园“一卡通”需设置电子钱包和过渡性存储两个账户。电子钱包账户用于师生电子商务购物或小额购物时的日常支付,进行网上消费时,则与银行卡账户连接在一起。师生可通过IC卡预先在卡中存入小额款项,进行小额支付时直接从储值账户中扣除交易金额,该账户不设密码、不计利息,用于持卡人日常在校园各消费点的终端刷卡机上的消费,替代现金支出,如购物、上网、复印、就餐等,同时该账户连接持卡人的基本数据信息,以便于“一卡通”的挂失、补卡等管理。 “一卡通”的银行卡账户用来存储个人大额现金,持卡人的学费、生活费等可以直接通过家庭所在地汇至持卡人账户。校园卡与银行卡功能集成后,持卡人可以在校园卡与银行卡两个账户之间设定自动转账功能,系统会实时自动检查持卡人电子钱包账户内的资金余额,若余额不足或少于设定数额时,系统自动将过渡性存储账户内的资金按照约定的转账额度划转到IC卡电子钱包中,进行圈提操作。通过校园卡和银行卡的完全融合,校园“一卡通”能够实现校园内外同步消费。
4. 自助服务
银行设置的自助终端设备可让持卡人完成银行卡自助服务业务,而自助圈存、圈提等功能又能实现银行卡账户与校园卡账户实时自助、自动转账、查询、核对账务等功能,为持卡人提供24 小时全天候服务,彻底减轻学校专设的收费与查询人员的管理负担。
四、校园“一卡通”银校功能集成系统设计原则
(1)在磁条卡向IC卡过渡完成前,“一卡通”应选用IC卡与磁条卡的复合卡,其中IC卡要符合《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 卡规范》,IC卡应用编码标准须采用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标准。在人民银行IC卡联网工程开始后,系统能平稳实现IC卡系统与人民银行IC卡联网工程接轨,即支持未来IC卡在他行设备上使用。
(2)密钥管理系统要符合人民银行《银行IC卡联合试点密钥管理系统总体方案》,密钥管理结构符合总分行控制结构,即总行控制根密钥,分行IC卡系统所用密钥由总行通过根密钥分发。全系统统一密钥管理,以实现校园“一卡通”的全行通用。
(3)建立总的数据中心,通过重要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形成一人、一卡、一户、一库。账户公共数据全校共享,实现数据实时同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一卡通。
(4)建立统一的系统软件操作平台、界面风格,实现不同数据格式应用系统的全面连接,使系统具备很好的包容性和扩展性。
(5)系统完全架构在校园网上,构建具有金融级安全标准的网络系统。
(6)建立与银行的专线连接,实现银行卡一一校园卡实时转账。
(7)系统整体设计符合金融标准,与银行等校外应用系统顺畅连接,实现商务消费,身份识别两种功能的统一和同步管理。
(8)系统建设要具有伸缩式、开放式、分布式的特色,形成较强的扩展性,方便系统升级管理。
(9)系统建设要提供丰富而规范的引入、引出接口,方便二次开发。[nextpage]
(10)系统建设要与现代信息业、金融业的标准化、自助化方向相吻合。
五、校园“一卡通”银校功能集成系统架构
校园“一卡通”银校功能集成卡涉及银行卡与IC卡两个部分,在功能上集成了银行卡和校园IC卡的双重功能,为保障集成功能和对应安全需求的实现,系统总体架构包括以下7 个子系统。
(1)密钥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负责主密钥的生成,并安全地传送到包括发卡系统、终端和后台主机等系统在内的目标系统。
(2)发卡子系统。该子系统涉及银校功能集成卡发卡系统,主要完成银校功能集成卡的个人数据信息化生成,一次性完成集成卡中校园IC卡芯片的个人数据信息化、写磁、打凸字和烫金等工作。为方便客户,发卡系统既可以联机发卡,也可以产生数据文件脱机发卡。
(3)集成卡中心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包括银校功能集成卡系统管理与数据维护、支付、账务管理三部分。系统管理与数据维护部分包括设置系统应用参数、建立系统运行环境、提供对操作员的管理、维护网点资料等;支付部分包括卡管理、商户管理、黑名单管理、中介应用管理等;账务管理部分需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准则以及业务要求,按交易数据对集成卡分户账进行账务处理,并生成相应的业务营运报表。银校功能集成卡账务系统与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相对独立,主账户 ( 复合卡中磁条卡所对应的账户) 采用银行个人储蓄账户;电子存折、电子钱包账户开设在IC卡账务系统中,在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中记总账,而在IC卡系统中记分户账。
(4)集成卡前置机交易处理子系统。该子系统处理由POS 及圈存机发送的交易信息,不涉及主账户的交易信息直接由集成卡服务器处理。涉及主账户的交易信息(如圈存、圈提等交易信息)需发送给银行综合业务系统进行处理,交易中涉及的密钥计算及认证处理则由前置机传给保密机处理。
(5)集成卡交易处理子系统。该系统处理由集成卡前置机或网点终端发送来的交易信息,包括对集成卡主账户的存款、取款及相应的取消和冲正交易、查询交易、开卡开户交易、挂失解挂、记现金账等。
(6)POS 交易处理子系统。银行网点和商户的POS 应具有同时处理磁条卡和IC卡的双重功能。磁条卡处理部分和目前的磁条卡POS 相同,IC卡处理部分要按照《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 卡规范》的要求完成。
(7)自助设备交易处理子系统。为便于持卡人日常划转、查询等服务的实现,银行必须在校园设置自助服务设备终端或简易转账电话等自助设备。自助设备作为一种客户服务终端,除应完成主账户和IC卡账户的圈存、圈提、查询和修改密码等交易外,还要根据学生客户的现实需求,完成对IC卡中电子存折的圈存及信息查询交易。
校园“一卡通”银校功能集成卡可以为银行收集大量高校教师客户的信息资料,学生中用卡频繁的客户也是银行的潜在客户挖掘对象,商业银行可以此为基础,实施全行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形成客户维持,从而持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