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知识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管理手段日趋电子化和信息化,各种物业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文物的盗窃和反盗窃斗争日趋激烈;因此坚决执行国家颁布的“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的规定”,保护文物安全,反盗窃、反破坏是博物馆安防工作重点之一。
一、概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管理手段日趋电子化和信息化,各种物业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文物的盗窃和反盗窃斗争日趋激烈;因此坚决执行国家颁布的“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的规定”,保护文物安全,反盗窃、反破坏是博物馆安防工作重点之一。
作为文物系统一级风险防护单位的浙江省博物馆,是浙江省安防等级最高的系统工程(号称浙江安防一字号工程),其安防设施必须有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在设计该安防系统方案时,严格遵循了国家《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16571-1996);《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A27-92);以及《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的标准。结合博物馆的现场勘察,以及对北京各个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革命历史博物馆、国子监-首都博物馆等)、上海博物馆的现场考察和设计施工单位及器材商对系统的介绍。综合以上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防范,力争在浙江博物馆构成一个可靠的综合技术的三层纵深安全防范体系,以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
根据浙江省博物馆提出的安防工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结合国家标准对重要文物单位、场所风险等级的规定,依照“系统先进、功能齐全、稳定可靠、操作简便、维修方便”的原则,我们采取整体设计、分块、分步实施的方法,对整个博物馆馆区进行了防范区域的划分,以三层纵深安全防范的防范概念将防范区域划分为:最外层为监视防范区域;中间层为防护防范区域;内层为禁区。以禁区为重点,对各重点部位以报警、监控、声音复核、门禁等多种防范技术相结合进行全方位防护。
二、三层防范体系的形成
第一层防范区域——监视防范区域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16571-1996)3.4上的定义:监视区surveillancearea室外周界报警或周界删栏所组成的警戒线与防护区边界线之间所覆盖的区域。
由于浙江省博物馆地处杭州西湖风景区,孤山南麓,背靠孤山,面临外西湖。是一集自然旅游、人文旅游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博物馆,分为:新馆区和文澜阁古建筑馆区两大部分。新馆区面积为7360平方米,其中陈列用房4030平方米,分为历史文物陈列馆(三层)、钱币馆、精品馆、工艺馆(二层)、书画馆(二层)、青瓷馆和吕霞光纪念馆(二层);文澜阁古建筑馆区面积为1236平方米,分为礼品馆、文澜阁、太乙分清室和五间头;另外还有山洞库房1500平方米;另有新建的西湖美术馆2000平方米(地下一层、上面二层)和书画库房300[nextpage] 平方米。其开放型的外部环境和分散式的展览馆以及展览馆本身就是文物建筑,这是全国博物馆内较少的。整个馆区面积大、建筑分散,有部分为古建筑自身基础防护条件较差,整个博物馆的周界无法形成一很坚固的物理防护的围墙,这点上与上海博物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坚实的博物馆建筑就是一自然成型的周界物理防范手段)。在物理防护条件差的情况下,浙江省博物馆安防的监视防范以最大可能地降低误报率的前题下,采用最新的传感器技术以防范非法的入侵,在非法入侵通过周界防范区域时触发报警,并结合声音、图像等报警复合手段以确认报警的发生。由于浙江省博物馆馆区周界防范区域的不规则性,不能大量采用直线式的对射探测器,根据对监视防范区域功能的理解(触发监视防范区域是报警系统的预警阶段,物理防范并不一定要达到阻止非法入侵的要求,只要做到确认非法的入侵和延缓非法入侵的速度即可,若能做到阻止非法入侵那当然更好),采用了具有扇形防范区域的探测器进行覆盖监视防范区域,使防范区域在从周界到第二层防护区之间有一定的深度,特别是针对展览馆与整个馆区围墙之间的监视防范区域。传感器技术上不追求多种,以及重复覆盖。而以报警后结合复合——声音、图像的复合以确认报警是否是误报作为系统完成主要的主要目标。
第二层防范区域——防护防范区域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16571-1996)3.5上的定义:防护区protectionarea允许公众出入的防护目标所在区域。
根据浙江省博物馆各馆区的实际情况,将各展览馆内的展柜外观众参观走动区域及进出口均作为防护防范区域。按照国家文物一级风险等级的要求,在这一防范区域内设置的三种技术组成的探测器,并形成覆盖交叉的防范区域。我在三种技术组成的探测器这一概念上的理解是:以三种不同技术的探测器来组成系统,而对于采用两种、三种技术(被动红外+微波)(多元红外+微波+微处理)的探测器均视为一种技术的探测器。通常对被动红外+微波、多元红外+微波+微处理技术的探测器理解为被动红外探测器。除了被动红外探测器外,目前广泛使用的有微波探测器、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压力探测器、门磁开关探测器、紧急按钮探测器、震动探测器、超声波驻波探测器等。在浙江省博物馆各馆区各种探测器的覆盖率均在50%以上。各馆区还采用了被动红外探测器中的一分类:被动红外廉幕探测器。一方面作为防盗防范,另一方面防止参观者对无展柜防护的展品的近距离的触碰。在防护防范区域内除采用三种以上的探测器以外,均一一对应地采取了声音、图像的复合手段,并在报警系统启动时联动现场的灯光,辅助图像的摄取(平时夜间留有监控中心可控的保证图像摄取基本要求的灯光)。在非报警时也可打开现场报警联动灯光,以巡检各展览馆内的情况。在防护防范区域形成一以多重探测器防范的防盗报警系统为主导、监视、监听为复合的设计、施工目标。在物理防范上广泛采用防盗门窗,以阻止和延缓强力破坏的入侵。
第三层防范区域——禁区防范区域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16571-1996)3.6上的定义:禁区restrictedarea储存、保管防护目标的库房、保险柜、修复室和其他不允许公众出入的区域。 [nextpage]
根据浙江省博物馆各馆区的情况,将各展览馆内的展柜、展柜背后的通道、文物藏品库房作为禁区进行防范。对于禁区国家文物一级风险等级的要求设置的三种技术组成的探测器全方位无死角地覆盖,多种探测器形成交叉覆盖的防范区域,重复覆盖率力求在90%以上,针对各种探测器的特点,在禁区内的文物为纸质、绢质的展柜内禁用微波探测器(微波对其有损伤)。在禁区内的展柜密封性不好的情况下,尽量不采用超声波驻波探测器(容易产生误报),大量采用24小时防范的报警探测器,并结合门禁系统的管理对工作人员禁区的进出进行严格管理,和物理防范手段(防弹玻璃、防护玻璃的采用)以确保文物的绝对安全。
三、结束语
“三层纵深防范体系”的形成有效地组成了对文物的安全防范保护网。这个概念不光是对于技术防范设备而言,更主要是针对物理防范的措施。在物理上和技术上形成“三层纵深防范体系”,在外围有效地阻止和延缓犯罪的进入,为在禁区内的保卫人员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将报警的信息有效和准确地发送到公安部门,结合社会的力量将犯罪分子擎获,保证文物和保卫人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