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
公众号
安全自动化

安全自动化

安防知识网

安防知识网

手机站
手机站

手机站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资讯频道横幅A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楼宇可视对讲助力现代化平安城市建设

资讯频道文章B

    兰州市位于中国陆域版图几何中心,素有“黄河明珠”之美誉。它是西部重要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大西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商贸中心,为甘肃省省会。

    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区域性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构建“平安兰州”、“和谐兰州”,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2003年以来,兰州市连续六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良好地区”荣誉称号;2006年以来,全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和禁毒工作连续三年被省上评为“先进市州”、授予综合奖;2008年,兰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合考核成绩跃居全省第一,并被推荐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回顾兰州市2006年至2008年走过的平安建设历程,处处都有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综治部门主要领导检查指导以及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身影,其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十分清晰,社会效果和平安成果日渐凸显,可谓是凝聚了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概言之,兰州市的平安建设可用“五个恒等式”的合力效应来表现。这是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基本结构,也正是在这样的合力作用下,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逐年上升,已达94%以上。

决策+理念=汇聚平安建设合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兰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按照这一要求认真研究和决策部署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2005年底,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平安兰州”建设活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平安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举措,摆上重要位置认真研究,纳入总体规划周密部署,切合实际加以推进,努力实现兰州“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年来,全市上下不断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拓宽领域,扎实工作,形成了六个平安建设理念:纳入全局谋划“平安”、加强领导推进“平安”、齐抓共管建设“平安”、夯实基础创建“平安”、广泛宣传促进“平安”、强化措施保障“平安”,以此整合了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等诸方面的治安资源,汇聚了平安建设的强大合力。

    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兰州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2006-2008年规划》、《兰州市社会治安技术防范建设2007-2009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市、县区和乡镇街道三级分别建立形成了上下贯通、责任到人、层层负责的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基层各级党政组织及各部门各单位更是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一岗双责”,全力推进。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市、县两级综治委、组织部建立健全了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综治工作实绩档案》,各级党委、政府把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纳入干部实绩考核,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等形式,将工作责任延伸到乡村、社区、单位和企业,建立形成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联动”的平安创建工作机制。

    全市按照“突出城区、统筹农村、试点引路、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稳步推进”的思路和“积小安为大安”的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平安创建活动,涌现出了“民情流水线”、“一线工作法”、“两代表一委员”、“邻里守望”、“110进校园”等许多各具特色的平安建设新举措。目前,全市已有2个县区、65个乡镇(街道)、821个村(社区)和6374个单位实现了平安创建目标,“平安”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nextpage]

    与此同时,市、县区两级充分发挥综治优势,严格执行综治责任,共对63个因工作不力、出现问题的单位实施了“一票否决”和“黄牌警告”,在全市引起了强烈反响。市财政连续4年专列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经费,总额达2亿多元,保障了全市平安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

人防物防+技防=防控城乡违法犯罪
    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影响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安全的最突出、最直接的问题,也是各界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对此,兰州市委、市政府在平安建设的《意见》中重申“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明确要求坚定不移地继续走群众路线,全面深化以“112”工程为标志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织密社区、街面、农村、卡口和单位相衔接、互补充的治安防控网络,积极防控城乡违法犯罪活动,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体工作中,各级治安综治部门普遍采取了人防与物防特别是技防相结合的治理措施。

    人防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兰州市自2003年以来探索实践的“112”工程已成为享誉全省乃至全国人防建设的一大品牌,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市政法干警配置达到1万名,发展专业保安队伍1万名,发展治安综治员队伍2万名。目前,全市政法干警配置已达到8652名,专业保安队员达到了12580名,治安综治员达到了11925名。全市公安警力的新增配置,特别是保安专业队伍和治安综治员队伍的发展壮大,整体改善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薄弱的状况,顺利建立完善了城乡社会面防控、单位内部守控、社区院落巡控和城乡查缉堵控的四级治安防控网络,有效防范和控制了“两抢一盗”等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物防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保障性工程。全市以部署开展“安全小区”、“零发案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组织实施了社区管理、住宅安全、通道亮化、治安岗亭、目标加固和小区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物防“六小工程”建设,在全市100%的城镇住户家中安装了防盗门窗,相当一部分农户家中安装了防盗设施,有效防范了入室盗窃、抢劫等侵财性案件的发生,让城乡居民“离家放心,在家安心”。

    技防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强化性工程,更是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现代化手段。全市在完成以人防为主的“112”工程的基础上,针对刑事犯罪中出现的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流动性、偶发性、多发性等特点和人防密度、力度明显不足的实际,从2006年开始全面推进“科技强防”工程,这是兰州市的又一治安品牌。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由政府出资在主次干道、治安复杂地段等公共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探头2200个,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物业小区及非公有制企业等单位共安装视频监控探头2万多个,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对可视范围内的社会治安状况实施全天候监控。

    为增强治安防控的科技含量,全市还推广安装智能报警系统3786套,红外线报警系统5635套,楼宇可视对讲系统21631套,GPS定位系统、周界报警系统等同时得到了推广运用。一些经济实用的防盗器、报警器在农村开始普及,一个设计为“乡镇有组织、村社有队伍、农户有设施”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形成。

联动+调解=化解凸显矛盾纠纷
    当前,矛盾纠纷凸显仍是我国社会治安形势的一大特征,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已成为当代中国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对此,兰州市委、市政府在平安建设决策中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精心的谋划设计,认为各类矛盾纠纷已经波及到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采取“大联动”、“大调解”的措施加以化解。

    基于以上考虑,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委、市维稳领导小组在借鉴外地经验,组织试点的基础上,于2006年开始在全市全面推广建立以乡镇(街道)调解中心为龙头的城乡基层矛盾纠纷调解网络,其目的是举全力、施合力,努力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市委、市政府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专门下发《意见》,采取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全面推动。[nextpage]

    调解中心实行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维稳牵头协调、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调解中心具体运作的“大调解”机制,在本乡镇(街道)享有矛盾纠纷受理权、分流指派权、协调调配权、综治否决建议权等多项权利,并在辖区村委会(社区)及企事业单位设立调解室,对矛盾纠纷采取“一站式”受理、“一条龙”调处。

    目前,全市11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调解中心,共建立调解室1281个,并在城市居民小区、农村村民小组、企业车间班组和各类商场集贸市场发展调解信息员队伍8600多人,有效整合了力量资源,疏通了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建立了便民利民的调解网络,形成了人民调解、信访调解、治安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结合的“五位一体”、相互衔接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在此基础上,市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重点建立完善了八个方面的工作制度,即矛盾纠纷“五排查”制度,分级负责、归口调处制度,挂牌交办、跟踪督办制度,联席会议协调制度,律师参与信访制度,派驻工作组制度,定期通报制度,责任双向查究制度;形成了六个方面的工作机制,即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属地管理的协调联动机制,多层面全方位的情报信息网络机制,突发性群体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省市相关部门及周边区域性维稳工作协调配合机制等。

    同时,全市在包括中央和省属驻兰单位在内的各级各单位实行维稳联络员制度,构建起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维稳工作网络和基层组织、县区政府、市级部门协调联动的三道防线,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大联动”格局。2006年以来,全市共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00余件,年均成功化解率在90%以上。正因为各类矛盾纠纷的及时排查化解,全市群体性事件连年下降。

严打+整治=解决突出治安问题
    “严打”一贯是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刑事政策,“整治”已成为新形势下综合治理突出治安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刑事案件高发的社会背景下,兰州市在平安建设中更加坚定地提出了“继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强调“要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

    近年来,全市公安司法机关始终把严打斗争的锋芒指向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杀人和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严重经济犯罪以及抢劫、抢夺、盗窃等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犯罪,针对一个时期突出的治安问题和特点,先后组织开展了“打黑除恶”、“打盗抢抓逃犯”、“治爆缉枪”、“命案侦破”、“打击两抢一盗”、“治理自行车被盗问题”、“反扒风暴”等多种严打专项斗争和重点整治行动,沉重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2006年以来,全市共摧毁黑社会性质犯罪集团5个,铲除恶势力犯罪团伙124个,打击处理村霸、市霸等各类霸头130余人。

    与此同时,市、县区两级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每年都要深入调查排摸,确定一批治安乱点和突出问题,制定《重点整治方案》,由领导挂帅,抽调专门力量,反复进行集中整治,确保由乱到治,彻底改变面貌。市上还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对全市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交通环境、经营环境、市容环境、校园内部环境进行了大力整治,多次组织开展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为龙头的安全生产隐患集中整治行动,保持了全市2006年以来未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交通、火灾、生产事故和严重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事故的好势头。

服务+管理=提升平安建设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管理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大量由农村涌向城市的流动暂住人口,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给社会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这一问题在省会兰州表现得较为突出,全市流动人口已突破了30万大关。对此,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与管理并重”的理念,“以服务促管理,建立完善‘政府牵头、公安主导、部门配合'的服务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平安兰州”建设的整体水平。[nextpage]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2008年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市、县区两级重新调整充实了由党委、政府领导牵头,综治、公安、财政、文化、建设、计生、劳动保障等部门组成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市113个乡镇(街道)全部规范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在390个社区(村)建立了分站,共配备了专兼职服务管理人员4400多人。

    具体工作中,各职能部门不断深化和推进“以房管人”、“分层次管理”措施,根据调查排摸掌握的信息,将出租屋划分为“重点户、一般户、放心户”三种类型,将租住人员区分为“重点层、关注层、稳定层”三个层次,分别按照每半月、每季度、每半年的时间进行回访。各级党政组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新兰州人”的理念,不断创新服务管理方式,探索出了一些具有兰州特色的工作模式。

    城关区北面滩社区实施的“雁园工程”,以出租房屋“公寓式”管理手段,开辟系列化服务管理项目,为流动人口登记、租房、就业、培训、计生、健身、娱乐等提供“一条龙”服务;七里河区建西东路社区实施的“情系流动人温馨工程”和安宁区枣林路社区创办的“农民工服务站”,为外来人口生活、创业、融入社会提供了知心惠民的亲情化服务;近郊四区在非公有制企业探索实行了“农民工四合院”服务管理模式,设置了专门的宿舍、食堂、洗澡间、电视房、阅览室等,并将相对集中的务工人员安置在一起,在服务中强化管理。

     2008年,全市共排查建档出租房屋22697户,登记流动暂住人口15万之多。流动暂住人口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他们也必将成为“平安兰州”和“和谐兰州”的建设者和缔造者。

参与评论
回复:
0/30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a&s观点。
0
关于我们

资讯是全球知名展览公司百科展览集团旗下的专业媒体平台,自1994年品牌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安全&自动化产业前沿产品、技术及市场趋势的专业媒体传播和品牌服务。从安全管理到产业数字化,资讯拥有首屈一指的国际行业展览会资源以及丰富的媒体经验,提供媒体、活动、展会等整合营销服务。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
© 2024 - 2030 Messe Frankfurt (Shenzhen)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兰克福展览(深圳)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7266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264号
用户
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