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知识网】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指应用射频识别信号对目标物进行识别。其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电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通常,RFID系统由前端的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后端控制器组成。电子标签由天线和RFID芯片组成,每个芯片都含有或编有一个识别码,用来表示电子标签所附着的物体。读写器用来读写电子标签中的信息,读写器通过网络和其他计算机或系统通讯,完成对电子标签的信息获取、解释以及数据管理。控制器主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及管理。
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RFID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低频(30kHz-300kHz)、高频(3MHz-30MHz)、超高频(850MHz-910MFz)和微波(2.45GHz),每一种频率都有它的特点。
低频典型工作频率为125KHz,其特点是:发展比较早、技术较简单、对在空气中传输的质量要求较低,阅读距离一般情况下小于1米。典型应用有:门禁(低安全性)、动物识别、容器识别、工具识别等。其缺点是:传输速度慢,以至于卡片数据容量小。
高频典型工作频率为13.56MHz,其特点是:卡片拥有CSN/UID,符合ISO14443A/B和ISO15693标准;有鉴证功能、读写数据的密码保护来提高安全性;在应用性方面有防冲突、卡片内存可分扇区或扇段、内存容量大、可支持多个扇段(可达到“一卡多功”)的特点。典型应用有:门禁系统(高安全性)、考勤、电子支付、电子票务、停车场收费管理、生物识别、NFC等等…其缺点是:对在空气中传输的质量要求比低频技术高。
超高频与微波频段,相应的阅读距离一般大于1m,典型情况为4m-6m,最大可达10m以上。超高频标签主要用于物流、铁路车辆自动识别、集装箱识别,还可用于公路车辆识别。但由于频率越高对空气中传输的要求越高,所以超高频与微波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