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智能视频分析产品和技术一直是赢得眼球,却没有得到市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智能分析的普及还存在市场与应用层面的误区。
脱离实际的应用场景谈使用的复杂性、误报率和稳定性
很多人把这其中的最大原因归结为这种技术的使用复杂性、较高的误报率以及不够稳定的性能,或者说技术还没有成熟的应用能力。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在绝大多数的应用环境中是片面的、主观的,甚至是一种误解。由于不少业界媒体以及厂家市场人员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笼统、一概而论或者在没有对具体技术充分理解的情况下,使用不恰当的方式讨论智能视频分析产品的使用复杂性、误报率和稳定性,使得很多对技术细节并不是非常了解的用户一开始就对其应用充满疑虑和不确定的主观认识,而用户本身又不能把问题具体化,这让智能视频产品在用户的怀疑中失去了大量的应用机会。
大多数的误解在于认为智能视频分析产品受天气环境条件或者动态光照情况的影响巨大,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误报和漏报等情形。这完全是因为大多数人在想象中觉得,买一款智能视频分析产品就可以在智能应用中“放之四海而皆准”,而这种误解,并没有获得市场人员对客户进行充分的疏导和解释。很多用户把不同天气下的适应能力当作产品是否“先进”的试金石,而忽略了不同场合的应用环境所提供的技术约束条件来提高智能分析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或者没有根据具体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应用技术,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做沟通,并且达到避免用户误解的效果。比如说,室内的应用中就无需考虑阳光变化的干扰,在室外的应用中可以通过适当的区域过滤方法,基本上消除动态的光线干扰。目前在如何应对环境方面,成熟的厂家完全可以做到在室外、晚上、各种天气情况下的准确判断,这些所谓的复杂性、高误报率和不够稳定等问题,都已经可以通过软件构架优化设计、环境条件过滤、算法优化等方式彻底加以解决。
“定制开发”的误区:成本高、支持难度大
在智能视频分析产品发展的初期,国内市场是国外品牌的天下。但是这些国外的品牌都不开放产品的核心代码,导致定制开发的成本相当高昂。因为要涉及到原厂和国内经销商之间的长时间沟通、商务谈判、价格增加以及最后的实施。在那个时候,产品的定制应用几乎就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
很多人认为,定制开发会导致产品研发周期的延长、成本增加、后继服务困难等。实际上,我们发现定制的成本根本上还是软件构架设计的灵活性问题,而不是技术本身的难度。以静态摄像机下的智能事件分析为例,不同的算法定制,并不需要另外重新开发一种新的核心算法,而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使用同一个核心算法。另外,如果尽量按照行业定制的方式就可以形成批量定制的成果,最终将大大减轻个性化所带来的负担,包括时间和资金成本。
关于静止摄像机和运动摄像机
市场上谈得最多的智能视频分析功能是一些基本的功能,比如进入和离开禁区、计数、分离、徘徊检测等。在用户看来,非常多的智能应用不知道到底技术是否可以稳定可靠地实现。实际上,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部分,其应用范围远远大于目前市场上所谈论的基本功能,比如:
·基本智能安防功能如对象的出现、消失等;
·基本交通监控功能如闯红灯、逆向行驶检测等;
·分布式视频事件搜索功能;
·视频“行为密码功能”;
·刚性和柔性物体的PTZ跟踪功能;
·车牌识别功能;
·烟火检测功能。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运动摄像机下的智能视频分析功能,其中跟踪是最常用的技术。目前国内能掌握运动摄像机下的智能视频分析功能,比如掌握在复杂场景下进行可靠PTZ人和车辆跟踪的厂家凤毛麟角。动态PTZ跟踪技术是安防领域中用户潜力最广、应用价值最高的技术之一,只有真正有实力的厂家才掌握复杂环境下的PTZ跟踪技术。
不同的对象,比如人和车辆的跟踪,所使用的技术模式会有极大的差异性,主要是因为人是非刚性物体,车辆是刚性物体,同时球机本身的性能与算法之间的配合也相当关键。此外,如何使得球机在不同的预置位上可以进行智能化事件检测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nextpage]
只谈创新,不谈兼容升级
用户的需求大体上包括新的系统需求,或者安防系统原有客户的二次需求。满足前一类需求需要厂家的创新能力,而后一类的需求,则需要厂家充分从方案和产品上如何与用户现有的系统在保持兼容性的基础上进行升级。
不幸的是,目前绝大部分智能产品的厂家都在谈自己的技术创新,而实际上只是挖空心思对大同小异的技术做不同角度的诠释,极少有厂家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提供完整的智能应用方案。特别是,原有客户的二次需求是智能需求中最直接、最好推广的方向,但是他们无法获得厂家或者工程商提供的完整的升级方案;前端加入智能分析设备之后,报警输入和表现形式如何融合到原有系统之中;如果前方已经是IP设备,使用何种方式进行智能升级才能与原有系统兼容,并便于操作,如进行智能事件的设置等。
只谈独立的智能分析,不谈平台的整合
几乎所有的智能厂家在产品形态上都以独立的产品为销售方式。尽管大多数厂家随产品提供了相关的软件,包括终端软件,但是这些软件根本无法形成对大中型规模系统的支持。
在实际工程中,工程商拿到这些产品之后,无法进行智能与传统平台之间的整合,或者整合非常复杂、成本高,因此不得不在工程方案中放弃智能设备的使用,甚至明知道嵌入式平台有较好优势,但是由于其与原有平台软件的兼容性难以实现,只好改用基于PC的智能分析算法,导致了需要极大带宽进行实时传输、控制中心需要大量的高性能计算机处理设备、智能设备和智能报警信号的管理困难等问题。
由于厂家对平台软件的不熟悉,以及不知道如何以最方便的方式为原来大量的拥有平台软件的厂商或者工程商提供整合方案,以及大部分原来做平台的厂商和工程商又缺乏智能核心算法和产品,一时间难以获得合适的桥梁进行弥补,因此智能产品自然难以随着大的平台软件进入实际的工程应用。
在生产厂家和工程商之间缺乏沟通
整个安防行业实际上进入了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期,工程商工作在商务和工程的第一线上,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很多工程商苦于手上没有“锐利的武器”,即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来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实际上,在智能产品没有形成大的市场之前,大多数智能生产厂家规模都比较小,同时缺乏客户基础以及大型工程经验,甚至没有大型平台软件的支持,因此难以在工程项目的竞争中取胜。
要想智能产品在行业中获得最快速度的推进,所有智能生产厂商必须要充分重视工程商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应用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因为他们和客户之间的沟通最直接、对客户的需求最了解,甚至只有他们才能引导客户产生新的智能分析应用需求,或者在原有系统上进行二次需求的挖掘。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工程商缺乏深入的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研发能力,因此和用户的沟通往往比较简单和欠缺说服力,甚至会由于错误的宣传,导致客户对智能产品有过高或者过低的期待,从而错失应用良机。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在生产厂家和工程商之间加强沟通,一方面让工程商从产品生产厂家或者开发商中得到更好的技术培训,另外一方面让研发者可以从工程商中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以及应用反馈。只有这样,整个行业才可以获得迅猛发展的机会。因此,可以这样说,行业市场的成功,一半是技术和价格,一半是沟通。
实际上,目前虽然智能视频分析产品在技术上日趋成熟,价格也比较合理,但是绝大部分的安防工程中只采用少量的智能设备。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通过为用户提供对智能安防的进一步认识来获得更多的改善,比如很多基本的安防系统中智能功能的投资可以给客户提供很好的回报,比如红外不能做的(例如搬离东西时候才报警,而不是进入就报警)、摄像机的自保护、基于事件和对象的搜索、细节提取等,几乎可以说无所不在。
国外和国内产品的对比问题
由于国外的品牌进入市场的时间要比国内产品早,而导致有人宣传国内产品在产品的稳定性、光照干扰或环境适应性方面不如国外产品。实际上,国外产品和国内产品相比,在技术层面上的比较时期已经过去了。很多国内的技术已经比国外的产品具有优势,包括:
·基于前端的MPEG-7智能事件视频数据库以及其分布式搜索方式;
·摄像机信号与防破坏自保护功能;
·复杂场景下PTZ刚性和非刚性对象跟踪技术;
·跨场景多对象跟踪和多摄像机智能协同事件分析;
·多摄像机的图像融合平台。
真正的市场较量实际上已经逐渐聚焦在价格、易用性、稳定性、个性化技术以及智能技术与大型平台软件的整合上。国外产品由于缺乏与中国本土市场的结合经验、整合条件以及由于固有的高成本因素,在以上多个方面和国内产品相比,已经明显出现疲态,日渐处于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