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Sony CCD部门调查,2005年全球摄影机产量达2200万台。而据本刊估计,2006年中国大陆摄影机产量至少为400万台。同时,据A&S台湾总部去年的调查,2006年台湾地区摄影机的产量已超过750万台。面对这样一个乐观的市场,对中国镜头的发展无疑是皆大欢喜,如果再乐观一点,就以台湾地区加中国大陆的产量,已达1150万台以上,两岸产量几乎已占全球市场一半,这对中国镜头产业而言更是喜上加喜。既有的两岸产量与市场量几乎带给中国镜头最大发展优势,可以以“有持无恐”来看待。
然而,在这一波全球安防自9.11事件之后市场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安防市场掘起的情况来看,我们并没有发现中国镜头的产业发展有着皆大欢喜的情景,反而看到贱价求售、低价竞争的情况,而且愈演愈烈,有着欲罢不能之势。针对这一点,也让我们不得不回头来看看中国境头的发展到底是怎样了?有那些因素绊住,那些瓶颈困扰着,又有那些解决方案可以让中国镜头厂商解套?
应提升生产技术与品质控管
就整个中国镜头市场发展来看,早年90%的市场都由进口品占据(尤其日制品牌)。据本刊估计,从2000年一路猛追至2004年,国产镜头已攻得35%以上之市场占有率,尤其在中低阶市场,国产品还有很大竞争优势。而近三四年来也因大家着力于外销市场,也有着丰硕成果,外销营业额也占有60%的成绩。
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如何摆脱“中国制品是次品”的阴影,这个问题对于中国镜头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厦门力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雄鹰表示:中国镜头发展大家未免太燥进,未注重在品质管控,而且,目前都处于低层次多元化产业局面,大家在“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独当老大心态下,只以低层次低价格来因应市场,图个生存,相对的也无力顾及产品品质的提升。
事实上,对于任何安防产品而言,品质的要求已日趋严格,作为CCTV摄影机产品“眼睛”的镜头也不例外。如果今天从事摄影机的制造商都大幅致力于工厂生产技术提升、品质控制高标准的要求,工厂生产设备大力投资下,镜头厂商岂可不一致同步来共襄盛举。况且,镜头是属于高精密技术的光电产品,更应注重生产环境与技术设备,以落实品质之管控。
福州飞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林永清董事长也欣然表示:“品质如何控管确是中国镜头发展非常重要的课题。”中国镜头成败不在研发实力,而是在生产技术与品质如何严格要求与控管,对于这一点,福州天健光电有限公司总裁叶明华也颇有同感,他认为这是中国镜头发展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如果一昧以低价、中低品质求售不是长久之计。
但是,这之间,中国镜头厂商却碰到生产技术上的瓶颈,这个瓶颈关键在于缺乏相关的测试仪器。这些测试仪器可测试出镜头在生产上之品质高与优,是品质控制之核心,不过,问题是此套高精密自动化设备却在日本、韩国及欧美手上,尤其是日本。据林永清董事长表示,这些设备通常日商不愿意转售中国,以免引起竞争,况且镜头的国际性标准都由日本厂商掌握,甚至订定,在软硬件上双管齐下,中国镜头要迎头接近日本或欧美,是有它的难度。同时,这些造价昂贵的设备是项资本密集的投资,还需培训专业的检测人员,这对中国规模不大的镜头企业都是不小的负担。[nextpage]
不过,并没有想象那么悲观,叶明华总裁认为,我们可以寻求与日商以合作方式来突破这个瓶颈,双方在互助互惠下应该可以找到合作机会,至于其它国家如韩国也是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合作。或许,这是脱忧解困的方法之一。
提高产品附加值,朝多元化发展
中国镜头的发展在一窝蜂同构型、低价牺牲的乱像下,彼此要获利又要维持品质是项困难挑战,就以目前中国镜头产业结构来看,虽有上百家,但真正具有研发与生产实力者,严格说不到10家。其中以福州为首之产业聚落其实掌握了中国镜头产量近50%以上,大镜头更占有70%之市场,应是中国CCTV摄像机镜头发展重镇,有其历史渊源。但是,厂商都同出于一个体系,师徒、师兄弟之关系盘绕整个中国镜头产业生态,如果大家有共识,有凝聚力量,说实在,要全力提升产业与产品水准是非常容易的,只可惜这股师徒手足不同归,彼此恶性竞争,内耗能量,阻碍了产业群聚集体优势发展,拖累了向上前进的脚步,尤其在产品研发与产品附加值提高上是一个遗憾。
诚如福州启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思尚所云,中国镜头厂商同构型太高,原都是一家人分出来的,未来的3-5年之内,如果各家自己没有研发出不同的产品与之区隔的话,还会流于价格战中。
因此,如何以自己现有镜头、光学技术再往高阶技术发展,或从事相关群带关系之产品来区隔,被提到了关键的位置。叶明华总裁也不否认,这是一条可以发展之路。镜头厂商也可以配合CCD技术之发展往CCTV摄影机产品上去发展,尤其目前正火红的红外线摄影机、一体机等产品。甚至也不一定要局限CCTV领域,也可朝需要镜头运用的其他领域去发展,如可视对讲机、复印机、工业用生产监视检测仪器等,虽没有规模量,但利润总比CCTV镜头好,福建福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何武强强调。
善用群聚效应,团结合作,发挥整合行销
另外,再从产业整体规模来看,中国镜头厂商事实上仍处于中小企业规模。不过就前面所述,如果就以海峡两岸之1150万台摄影机之市场规模,其市场已够可观,足以培养中国中大型镜头企业。加上以福州帮为主的产业聚落,彼此加以策略性整合或联盟,成立中国镜头技术研发联盟,或政府扶持与奖励,在中国国防工业强大背景之下来孕育,相信以此优厚条件,要成为国际型之镜头企业是可予以期待的,甚至要培养成中国标竿型之企业也不是难事。
只可惜,同行间的凝聚力、共识性、团结力不足,更为诟病的是,同业彼此间的竞争已成恶性竞争,非良性竞争,从国内斗到国外,拉长战线,成国际买主宰杀的对象。在此种情况下,性价比如何能得到提升,更惶论建立中国品牌形象。林永清董事长感慨地提到,这就是中国镜头工业发展的悲哀,都是自相残杀惹的祸。
难怪,中国镜头就是缺乏旗舰型的厂商或品牌来领导中国镜头工业,或创造中国镜头品质与企业形象,黄思尚副总经理颇有感触地说。这样,若要与历史悠久、品牌悠久、高阶技术的日本镜头企业来竞争,中国只能在低价层次中游走,谈不上竞争。
不过话又说回来,若中国镜头重要厂商就那么10家,要整合、要共构合并一举对外应非难事。彼此透过协会组织机构来制定合作机置,以自由市场经济来调节国内镜头市场价格与供需,共同掌握市场走向,甚或操控市场,维持市场经营秩序,应可以走出价杀市场,建立价格共同机置,维持市场合理利润。再落实品质控制,好好争取那海峡两岸的1150万台摄影机市场,有此基础后,再团结一致,打外销,相信中国镜头工业会有全球发光的一天。
面对全球安防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平安城市的推动,摄影机产品不断向上提升,红外线、一体机、快球等产品快速上来之际,做为配件核心的镜头,不管在品质要求上,价格优势上,只会增加不会下滑。2007年,对中国镜头厂商来讲应是一个调整年,大家可以冷静思考未来走向,应否共同手牵手好好回归到品质基本面来作经营出发点,各自创新,找到自己最佳的市场定位与落点,提高产品竞争力、创造多元化产品,再迈入另一新的阶段,为中国镜头开创出更好的国际形象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