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来出行来看,不只是在路侧,一定是“聪明”的路加“智慧”的车,这方面国家都有政策在推动,在做智能化的升级。未来汽车会变成最大的“移动终端”,通过智能化的设备,如摄像机、交通灯、雷达等,实现道路数字化,让信息和车进行交互、感知、预判、引导,使得未来出行更加安全、高效、便捷。
静态交通是城市交通管理的大问题,城市交通拥堵便是表象之一,里面涉及到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两者相互影响。静态交通由于数据的缺失,例如城市车位的数量等,让管理难以到位。针对现状,为实现车路协同,赋能未来的智慧化出行,华为从车侧、路侧、网络云平台皆推出相应的产品。
在未来出行的二十多个场景中,华为认为自动泊车是近两年会落地的场景,属于L4级的低速无人驾驶,作为低速封闭的场景,产业一直认为其将是最先到来的无人驾驶场景。
在高速道路、城市级的城区里做无人驾驶,可能是比较困难,包括成本、政策法规、环境道路都很难实现,但通过路侧改善辅助,自主代客泊车是可以落地的。第一个阶段,就像小鹏汽车在机场的广告那样,用户下车后站在车旁边,车辆借助传感器自动完成倒车操作;第二阶段,固定线路自主泊车,汽车可以记忆与学习,车辆可以记住单位与家里的车位,借助激光雷达、传感器与高性能的计算,完成记忆分析与泊车。
自动泊车如何解决临时停车难问题呢?车企当前都在做车辆的智能改造,例如传感器支持计算单元,成本并不贵,车侧配备摄像头,加上路外的毫米波雷达,可以实时将路面障碍信息、路径规划以及相关信息推送给车,让车可以顺着道路到达泊位,最终实现自动泊车。
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用户为什么选择自动泊车(AVP)方案,以及为什么其会选择在停车场的场景中落地。首先停车是出行的必备,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同时作为出行服务的载体,可以有多元的服务进行装载。其次结合到AVP也有国家政策的推动,同时所有的汽车都在进行智能化升级和改造,要求智能化、网联网和电动化。国内的想法是想通过车路协同,让无人驾驶迈过目前的这道坎,第一个被想到的场景便是停车场。最后停车场作为低速场景,不像马路环境的复杂(光线恒定,无特殊天气影响、法律法规障碍小、车位间距固定),AVP可以帮助车主实现节省停车时间,同时对于数据监管与降低运维成本同样具有好处。
在收费的环节上,华为对停车场运营方、业主与用户都进行了调研,例如青岛、苏州等城市,车的保有量达100万以上,对于10元的服务费用都表示可以接受。在国外,日本在推AVP服务费收取的是200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2元),如果以这个费用进行测算,两年内便可以收回成本。
AVP并不是一个新的技术,在国外推进了也差不多2年,目前业界对于该技术的发展有三条路线:一是仅做车智能,车智能主要是车企与一些创企在做。但车企近两年的销量并不景气,同时在落地的时候有两个较为明显的障碍,其一是障碍物的识别,由于车的视野比较低,不能以上帝视角把障碍物识别得很清楚,其二是调度问题,在车位有限的情况下,单一的车智能无法实现车位的调度。二是路径规划,博世与奔驰现在在做的是停车场的遥控,好处是场侧闭环,但场侧造价太高,国内没有一家停车场可以承受得起;三是车侧与场侧各做一部分,使两者达到平衡。
目前在AVP的推进上,国内仍然在两部分需要强化,一是政策法规的完善,为AVP商业落地提供支持,二是缺乏样板店,不仅仅是技术的测试,更要有商业打通的样板店,让人们看到它的价值,这些都需要行业共同发力,通过技术解决车难、停车乱的问题,提升生活幸福感。
(本文根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规划经理原芳演讲《车路协同技术加速智慧停车创新发展》整理,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