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化应用,在革新传统身份认证方式的同时,也因为其直观的对人脸进行分析引起了不少人对于个人隐私的担忧。此前,业内不止一次曝出部分学校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来全程分析课堂上学生的上课状态情况,院校方表示此举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管理,对于这一举措,行业内一直褒贬不一。
近日,旷视科技开发的教室人脸识别系统在南京一高校试水。学生进教室后系统可以自动识别个人信息,自动签到签退,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就连发呆、玩手机等行为均能被识别出来。
对此,有不少网友认为,教室人脸识别系统可能会侵犯学生隐私,所以没有必要在教室推广这个技术;但也有部分网友持不同意见,认为刷脸进门确实很方便,可以避免刷卡时忘带卡,至于教室人脸识别可以看情况推广。
开发该系统的旷视科技日前发布声明称:近日网络上出现的一副课堂行为分析图片,为技术场景化概念演示。旷视在教育领域的产品专注于保护孩子在校园的安全。并称,旷视的智慧学校解决方案可以协助学校管理人员提升效率并保障学生安全,主要用于智能校门、教室门及宿舍的出入,方便学生安全出入校园。
旷视科技在声明中还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各种场景中,旷视会坚持正当性、数据隐私保护等核心原则,接受社会的广泛建议和监督。
类似事件的不断爆出,同样也引起了教育部的重点关注,在旷视科技发布声明不久,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
“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都要非常谨慎,能不采集就不采。能少采集就少采集,尤其涉及到个人生物信息的。”雷朝滋强调。
客观来讲,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教室,如果出发点是为了关注校园安全,督促学生学习也无可厚非。但若是过度依赖技术,一味地依靠技术来约束学生,禁锢学生,反而会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抵触心理。这样一来,教室人脸识别技术非但不会对学生学习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还会让课堂变得没有吸引力。因此,在课堂上技术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提升学生成绩的关键还是得靠课堂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