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宾汉姆顿大学实验中,研究人员在50名志愿者观看特别选取的图片时用脑电图耳机记录下他们的大脑活动。
宾厄姆顿大学心理学家莎拉·拉斯洛说:“图片选取的原则,就是要求图片要能够引起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反应,有些图片是我们根据前期调查选出来的,我们在前期调查中让参与者告诉我们他们爱吃或者讨厌吃的食物、喜欢和憎恨的名人;根据这一调查,我们挑选出比较极端的食物和名人。”
参与者大脑对每幅图片的反应都不一样。根据他们大脑对图片的反应,研究人员设计的计算机程序能够绘制出“脑纹”,通过脑纹研究人员识别出每名参与者,准确率达百分之百。
“脑纹”在鉴定身份方面比指纹具有天然优势。比如,如果一个人的指纹遭窃,基本上是无法挽回的。因为指纹是“不可撤销的”但是“脑纹”就可以,如果万一中的万一,发生了黑客窃取“脑纹”的情况,那么授权用户重新设置一个就可以了,简单说就是换张图片,再设置一个看图反应就行了。
正因为其特殊性,作为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新星”,“脑纹”识别通过向待检测人出示特定的书面文件或图像时测量脑电波信号,分析得到特定脑纹信息,就可以对身份进行区分识别,近年来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早在伊拉克战争时期,美军就专门完善了“战场敌首身份识别系统”,并在对重要人物的抓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启动了数十项大脑相关技术应用的项目,欧盟已正式将“人脑工程”列入“未来新兴技术旗舰计划”,用于开发先进的战场生物信息身份识别方案。
利用脑纹的这一生物密码,可以作为战场身份识别的重要工具。目前,美国陆军正在加紧生物监测识别系统的研制工作,通过搜集人员的生物信息对危险分子进行快速准确判断。依托“脑纹”建立的敌我身份认知系统,将大大提升战场辨别和侦察能力,由此构建的数字化士兵系统也将成为未来智慧军营和军事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