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头轻轻一扫,人脸信息就被迅速捕捉并自动分析。近日,由清华大学电子系教授丁晓青主持研制的“TH-IDvs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技术与系统”项目通过教育部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能识别静态图片和视频中的人脸信息,如在身份证查询系统中推广应用,能有效防止“一人多证”、“一证多人”等户籍问题。
在清华大学电子系智能图文信息处理研究室,丁晓青向记者演示了该技术:电脑通过摄像头获取视频,系统会迅速锁定视频中出现的多张人脸,并快速估算出每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同时可以识别出在系统中注册过的人名。这,只是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技术最直观的应用。
自2009年开始,丁晓青团队对视频监控环境下基于视频的人脸识别的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经过四五年研究,对视频中的人脸分辨率较低、经常发生快速移动、光照条件不好、表情和姿态变化等难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使得系统识别率显著提高。
基于该项目成果研发的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报警系统已成功运用于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等大型活动安保,该系统可设置“黑名单”,发现黑名单上的人员立即报警。
丁晓青团队研究的人脸识别技术更大的用途在于防止“户多多”。
同一个人,在陕西、北京两地拥有四个不同的身份证,而且登记的均为本人照片,陕西神木“房姐”龚爱爱事件暴露出“一人多证”等户籍领域的问题。
丁晓青的团队正与北京航天金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为公安部提供人脸识别检索方面的技术服务。运用TH-IDvs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技术,公安部门只需将某省或某市当前户籍与身份证的照片进行两两比对,就能找出“同证不同人”、“同人不同证”等非法户籍身份。
人们办理户籍申请、变更时提供的照片,将在原有的户籍身份证照片库中进行查询,可发现使用虚假身份信息的问题。此外,公安部在逃人员库中的人脸照片也可与户籍身份证照片库进行比对,防止逃犯利用虚假身份潜逃。
据统计,双方合作的人像识别应用系统已先后进入北京、宁夏、青海、浙江、济南、漳州等地,完成人像建模累计1.1亿张,通过人像查重比对筛选出疑似同人不同证的证件超过9万对,通过与网上在逃人员或前科人员相片库比对,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超过130名。
边检通关上,该技术也大有用武之地。
刷卡开门、进入通道、注视屏幕人像识别、开门离开通道,在位于北京西站的北京铁路边检站,只需四步,持卡式《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的港澳旅客即可完成自助通关。
这套系统将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以及人工查验相结合,能大大提高通关效率,其中的人脸识别技术就是清华提供的。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避免揭换照片、冒名顶替等违法行为,还可大大提高通关效率。经测试,自助通关平均每人花费时间为6秒到12秒,而人工查验持卡旅客平均每人需要30秒。
目前,该系统已在深圳、珠海、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通关口岸、机场和火车站等广泛应用,共建立了400多条通道,节省了大量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