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门的概念来自照相机。早期的摄影感光材料感光度很低,拍照时需要曝光很长一段时间,故无所谓快门存在与否,因此在1870年以前,大部分相机都还是以镜头盖作为控制曝光量的工具。到1884年,美国人首次提出反射镜快门专利,开启了快门技术研发的先河。伴随着感光材料的同步提升,1900年快门在结构上逐渐分成了镜间快门,又称叶片式快门(Leaf Shutter)和焦平面式快门(focal-plane Shutter)两种形式,同时随着机械技术的进步,快门结构逐渐由光孔式演变为焦平面板状式。时至今日,电子快门已经取代了部分机械快门,并进一步细分为电子式机械快门和纯电子时间计量快门两大类。其中电子时间计量快门,使得快门时间(Shutter Speed)得以大幅超越机械式快门对速度的控制,甚至已可达到 1/10000 秒的“神速”境界。
到1914年快门机构终于进入了实际应用,著名的德国相机 Ur-Lieca(莱卡)首次安装了幕帘平面快门,然而早期的快门设计存在较大缺陷,拍完卷片时还需要手动盖上镜头盖以避免曝光。到了1935年,快门机构终于可与测光系统联动,当时的Contax Ⅲ型相机首创纵走式平面快门,让快门速度突破到1/1000秒,加上其精确的测光能力,由此建立了CONTAX的名声。接着在1960年,Copa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可装配的钢片幕帘快门,为后来的电子式机械快门打下了根基,随即前后帘幕式快门被设计出来,快门速度也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