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深圳地铁电梯相继发生事故,引发人们对电梯安全的思考。乘坐电梯,遭遇故障,被困其中,怎么办?北京市正试点启动物联网监控电梯运行,确保人员安全。
在北京市东城区,约2000部电梯正逐步实现自动报警功能。这是北京市正在试点的“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平台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未来,北京全市的电梯都有望进入物联网平台。
电梯数量迅速增长,“老龄化”日益突出
电梯是特种设备的一种。北京去年发生的“7·5”地铁四号线自动扶梯事故给电梯运行敲了一记警钟。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处长李亮华说,与全国相比,北京市2011年特种设备万台事故死亡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电梯安全事故稳中有降,但仍然是防范的重点。
一方面,电梯数量迅速增长,北京市电梯已达133384台,占全国电梯总量的7.9%,在国内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已超过美国纽约。
另一方面,电梯“老龄化”日益突出。目前已有近24%的电梯使用时间超过10年,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故障高发期”,其中更有近10%的电梯使用时间超过15年。李亮华说:“故障率高、舒适性差将是长期的问题。”目前,电梯投诉举报占北京市特种设备投诉举报总量的86.4%。
同时,电梯维保行业准入门槛过低,退出机制不完善,维保单位数量多,规模小,维保质量不高,维保资金难以落实……这一系列问题也直接影响电梯安全运行。
北京市质监局特种设备处副处长邢磊介绍,由于国际、国内目前都还没有对电梯使用寿命的明确规定,北京市还拟制定电梯关键部件和整梯的判废标准,力争年内出台。
物联网技术支撑电梯安全运行“四大功能”
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电梯如何保安全?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简单来说,就是让电梯“会上网”。北京市质监局特种设备处副处长冯宝琪说,作为成熟的机电类特种设备,电梯控制系统包含丰富的信息传感元件、设备,具备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基本条件。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物物相连”搭建了桥梁,网络覆盖率和网络速度的不断提升,促使在电梯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由设想变成可能。
2011年2月,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平台物联网应用被列入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13个应用示范工程之一。今年2月,北京市政府将该项目列入北京市2012年为群众拟办的35项重要实事之一。
试点在东城区重要场所和重点单位的约2000部电梯展开。电梯上将安装前端采集系统,实现电梯前端信息采集与上报,然后通过网络将数据和视频信息上传至市级监测平台进行分析、应用,并可以和其他政府部门互联互通。
电梯发生故障时自动报警,并发出温情提示,只是公众能直观感受的功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