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智慧城市这个概念被热用。初步统计目前中国有23个城市已经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计划。相对于在天人对立的工业文明观与强势政府的意志相互作用下,既缺乏智慧、也缺乏生态的中国城市建设而言,这确实是一个新趋势。但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是,目前规划与建设中的智慧城市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内涵相差甚远。
还原智慧本来面目,谨防陷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陷阱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 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planet)”理念的延伸,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所谓“智慧城市”,就是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使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被 IBM强力推出、并很快被中国许多城市所接受的所谓智慧城市,与我们所理解的智慧差距很大。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接受至少有三大困惑:
首先,智慧城市的主体是物联网,还是城市居民?无论因不同文化差异对智慧理解有何不同,但智慧的载体是人,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可以说智慧是人类的独有资源,正因为人类拥有动物所没有的智慧资源,才创造了人类文明。按照智慧的这个特性来看智慧城市,那么智慧城市的内涵,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的智慧,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目标;或者如何让城市居民更智慧地生活与工作,应该成为智慧的内涵。但是目前以物联网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赋予城市智慧来源的不是这个城市中的人,而是来源于物联网。也许有人会辩解,物联网虽然不能成为智慧的来源,但物联网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与利用人类的智慧。其实这个逻辑是行不通的,物联网所具有的功能,只是对城市物理系统的信息处理而已,是对城市管理者处理信息功能的某种替代和优化。物联网的这样一种功能,不仅与激发人的智慧没有关系,而且物联网的滥用还有可能给所谓的智慧城市带来反智慧、反文化的副作用。目前被描述得天花乱坠的物联网,其实就是互联网模式在城市的特化使用,其基本功能作用,没有超出互联网。对于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智慧城市,到底能否成为人类智慧的源泉,从目前的互联网使用中就可以认识到。互联网的使用替代的只是人类获取或处理信息的功能,互联网没有替代、也不可能替代人类特有的产生智慧的功能。相反,如果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还会形成对人的思维、情感、价值等的异化,导致一系列网络中毒病。这种网络异化病对新生代影响更大,这种影响已经成为一种正在蔓延和放大的社会病。可以肯定,尽管物联网已经被冠以智慧桂冠,但我们仍坚信,物联网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智慧来自于人类的这个常识。[nextpage]
其次,物联网能够替代人类智慧、进而破解现代城市病遇到的诸多难题吗?无论不同民族之间智慧的差异性有多大,但智慧作为人类高级创新性思维活动,决定了人类的智慧肩负着破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难题的使命。当代中国城市化建设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能源与环境的危机、大城市病。那么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智慧城市,能够解决中国城市化遇到的危机吗?不可否认,物联网技术可以为城市在某种程度上降低碳排放、提高城市能源使用效率提供管理和技术的支持。但对于解决当今中国遇到的能源和环境的难题而言,物联网不可能提供根本解决方案。因为,当代中国城市化遇到的能源和环境难题,本质上是一个从工业文明观指导下的城市模式向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城市模式的转型问题。
生态化城市模式,需要从天人对立的自然观向天人和谐观转型,需要从满足GDP最大化的增长模式向满足国民福利最大化转型,需要从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需要从缺乏循环的高能耗、高浪费城市向循环再生的低能耗、节约型城市转型等。那么,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吗?显然不可能,因为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问题,首先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价值、理念、思路与战略转型的问题。而价值与理念、思路与战略需要人类智慧,这种智慧只能来自创新性思维,物联网的智慧无法完成这个使命。
再次,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是需要物联网的智慧,还是中国的智慧?不同民族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生存智慧与文化。从智慧生成看,智慧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按照这个道理,在中国土地上建设的智慧城市,必须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特别是从以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看,更需要中国的智慧。中国五千年农耕经济,是一种依靠天地之生态资源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在这样一种生产方式中,如何充分利用天地之力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则成为中国民族最大的生存智慧,而构成这个智慧的核心自然观,就是天地人三才的和谐观。中国古代充分利用天地之力的大智慧(601519,股吧),在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中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近代以来,随着世界文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使中国传统的智慧失去了用武之地。但是,正在兴起的生态文明时代,所需要的文明观与中国古代天人和谐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破解生态文明建设遇到的难题,需要中国的智慧。而目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并没有为中国智慧与文化的导入留下空间,而是将中国的城市变成了充分展现来自西方智能与智慧的场所。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来自跨国公司,是西方智慧的凝集。IBM公司所推销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其背后是IBM的智慧和商业利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地球智慧和城市智慧。正在热炒的智慧城市,绝大多数都在东部地区。为什么智慧城市都集中于东部,难道负载于人的智能资源,只有东部才有吗?其实最关键的是东方有财富。现代城市的发展并不排斥来自物联网智能技术的参与。但是,以是否有没有物联网技术为标准,来界定智慧城市的内涵和标准,这显然混淆了城市智慧的来源和主体。[nextpage]
远离中国智慧的中国城市病
可以说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在西方工业化大潮冲击下,亦步亦趋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在西方化就是国际化的理念支配下,对西方先进东西的学习演变成了盲目跟从与崇拜,使现代中国城市空间成为来自西方文化、西方规划大势恣意创新与展现的试验场。如果说在此之前,我们只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青睐和膜拜,那么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则是已经上升到对产生这种文化之源的智慧的青睐与膜拜了。按照这个方向演化下去,所谓的智慧城市建设,本质上是一个远离中国文化与智慧之根、失去民族主体性的城市建设。
当代中国城市,不仅开始患上工业化带来的大城市病,同时也患有因远离中国传统智慧留下的诸多病症。
一是阻隔天地之气交流的城市建设,导致的城市高烧病。在中国传统的智慧中,认为人的生命之力,需要从来自天地之气的对流与交换中汲取能量营养,所以居于天地之间的人,所建设的家园,不能干扰和破坏天地之气的交流。然而,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缺乏这样的观念。缺乏透气与渗漏的大面积的地面硬化、河道硬化、远离地面的超高层建筑、完全封闭的超豪华建筑等,阻断了天地之气对流,其结果是,城市不能有效吸收来自天上的太阳能和水,导致了城市空气干燥和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居民必须使用空调降温,千家万户空调将室内温度排放到城市空间,又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是,我们的城市成为一个依靠高能耗来与天地作对的城市。长期下去,隔断天地之气交流导致的城市高烧成为城市病症之一,而且城市越大这种高烧病就越严重。
二是违背风水原理的城市建设,导致了城市气脉不通的阻梗病。在中国传统智慧中,认为不同的地理结构导致风水流动的方式不同、形成的气场不同,会形成人的身心健康的不同影响。这就是流传几千年的中国风水理论。对于中国风水理论存在着两种偏差:一方面,某些地方官员为了自己升官发财,对风水理论迷信之至;另一方面,在现代主流城市规划理论中,风水理论被认为是下三流的迷信之术。其实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是基于天地人和谐的科学理论,研究如何充分利用风水携带的能量和信息、地理结构带来的信息和能量为人所用的问题。但是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不计成本的大规模投资,纷纷上马的政绩工程就属于严重破坏城市风水的做法。如与人口关系失衡的大广场、大马路,大公园、大体育馆等公共设施,给这个城市带来的不是安全感、温馨的空间感和气场感,而是一种缺乏安全、荒凉的压抑感。不顾城市风水走向形成的高大建筑,导致城市污染物、热能散发不出,恶化了城市环境;不顾风水环流原理而过度整齐划一的建筑,形成气流直行的风道效应,成为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煞气效应。此外,大规模的人造湖、人造平原,破坏了生态小气候,导致了此地造湖、彼地缺水;此地搬山、彼地干旱的后遗症。
三是违背阴阳均衡互动规律的城市发展,导致了城市精神与文化的畸形病。按照中国古代的孤阴不长,孤阳不生,阴阳相互依存、消长、转化、均衡互动理论,古人认为一个既有文化内涵,也有生命力的居住应该是阴阳、刚柔、曲直、隐现的辩证统一。然而现代中国的城市,在盲目跟随西化之风的相互攀比中,在城市建设服从于彰显政绩和政治需求的驱动下、在不计成本追求所谓高科技、惊世骇俗的“城市美化运动”的大潮下,中国城市建筑文化陷入缺乏民族和本土特色的乱象发展之中。过度几何化、棱角化、畸形化、豪华化、亮丽化的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使城市迷茫于阴柔不足、刚性十足、内涵缺乏、浮华狂躁的文化氛围中。这样一种城市建筑文化给这个城市带来的是一种欲望刺激,而不是精神升华;是一种浮躁不安,而不是温馨与宁静;是一种暴发户式炫耀,而不是民族或本土智慧内涵的表达。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城市建筑的风格问题,其背后则是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的问题。
远离中国智慧的中国城市建设已经走得很远,期望从物联网技术中找到中国走向智慧城市的路,本质上是一条利益驱动下的商业智慧左右的城市建设之路,对此应谨慎对待。我们需要智慧城市,但必须是回归民族主体基础上的、基于中国人智慧的智慧城市,而不是让钱和商业利益左右的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