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需以标准进行全面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远超铁路,但警力与之相比却极为有限,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标准及驾驭管控能力来保证乘客的安全出行。两国标的先后推出,标志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在世界范围内率先选择了科学化规范化。
首先探索阶段需要标准规范。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处于边建设、边探索的阶段,往往出现设计上考量不周全,完工后又重复投资改建。因此应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有系列的国家标准把公共安全问题统筹在内。
其次管理和使用需要标准。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生产、运营和管理上的问题都可能导致事故,引发社会问题,因此提供有力的技术防范措施及对这些系统技术的管理和使用尤显重要,同时这也是企业、政府管控能力的一个体现。
公共安全管控面上,专业要求有三:底线是“事后交得出人”;往上是“事中控制得住”;三在有精确情报引向和特殊条件具备前提下,达成“事先发现得了”这一高级目标。然而,任何先进的科技设施设备,如无专业管理机制和有效运作体制,是不能发挥系统的应有功能,产生最大功效的。
实施建设须慎重考量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恐怖袭击和个别极端分子(包括精神病患)肇事事件,这两个“国标”对爆炸、毒气、放射、易燃以及其他技术成熟的设施设备提出了系统要求,也把智能视频(如人脸识别、遗留物示警等)归入到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范畴中去。这是首次涉及此方面的国家标准,因此在实施建设过程中就更有必要慎重考量。
1、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措施,按标准和程序实施,独立于通讯通号标外。避免不作为及乱作为,实施中须有政府部门专业监管及公共安全管理部门参与。
2、规划、设计、实施前进行充分的咨询和考量。如已具备哪些可供设施设备发挥应有功能的前提、环境条件?等等。
3、人防物防结合,优化工作机制,建构一种可以驾驭各种技术防范设施设备的服务,真正落实标准,达到“网上巡查、见疑析疑、预判走向、人机互动、有效导情、精确出警、固定证据”等功效。
4、完善相关机制,实施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技术防范,则与之相应的各种应急预案、演练和管理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和完善。
5、保证工程质量。公共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操作上我们建议在实施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项目招标上技术标应占60%以上;在落实标准规定的其他项目上,技术标也应占55%以上,最大限度用制度来保障建设过程的公正、合理。
6、成熟的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实施者应具备:对应标准的主要或参与编制单位;相应的资质和相关的业绩;使用上经得起公共安全管理等部门日常检查。
宣贯和培训 未雨绸缪
该系列标准针对“物联网”概念、“高清”等新技术、新产品做出了不少规定,宣贯培训尤显重要。它可使参加者准确理解掌握标准体系架构,最大限度的保证在实践中不走样,明确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模拟和高清的技术方案究竟怎么阐述?在何种情况下、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才符合标准规定?等等。同时标准的主编单位正在建立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机制,建立标准推广应用的制度化程序,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长治久安而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