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狼共舞的时代,你国际化了吗
很多时候正确地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就像两个人的婚姻中,唯一正确的问题是“爱”一样,中国一流企业未来十年只有一个正确的问题,那就是“你国际化了吗”?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这个占据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泱泱大国,这个区域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的大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人们不断惊呼: “狼来了!”,这与钱钟书在《围城》中对婚姻家庭描述的相似:外面的人(外国企业)要冲进来,他们说“中国人傻、钱多,往中国去”。而无数的中国企业却嚷嚷要冲出去,要国际化,他们说“老外憨,大把外币,我们杀到老外家门口”。面对“国内市场国际化”,我们中国企业的唯一出路似乎也只好学会“国际市场国内化”,然而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究竟什么是国际化?国际化的标准是什么?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都有什么样的途径?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驱们能留给我们什么启示?企业国际化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国际化的定义与标准
从商业上看,国际化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业务的国际收入的比例。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国际化,真正的国际化定义的不仅是目标或结果,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或结果!正是在这一点上,真假国际化就区分开了!战略管理的专家姜汝祥博士说“真正的国际化,是客户的国际化、团队的国际化、机制的国际化!”
标准一:客户的国际化
所谓国际化是客户的国际化,而不仅仅是产品的国际化!产品的国际化是很容易完成的,OEM是什么意思?无非就是中国产品需要贴外国品牌才能卖到一个好价钱。产品还是那个产品,为什么有了别人的品牌就值那么多钱?这说明国际化的本质是消费者的国际化:你懂多少当地消费者的文化与心理,你的国际化水平就有多高,否则你的国际化不过是“出口”而已。这样就有了真正的国际化努力!你想获得国际化的业绩吗?那你就去投资你对国际消费者的理解吧!有了对消费者的理解,才会懂得消费者背后的文化;而懂得了消费者背后的文化,才会真正懂得客户;懂得了国际化的客户,才会有国际化的业绩!
标准二:团队的国际化
所谓国际化是人的国际化,团队的国际化,而不仅是产品的国际化! 三星公司准备将业务扩展到外国时,通常要派几个人先在这些国家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回国向总部提交一份关于当地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的报告。这份报告将是今后海外公司在这一区域商业运作的重要依据。2007年中国的联想以168亿美元的营收位列第499位首次冲进世界500强时,我们发现联想的CEO是从戴尔过来的,联想的主帅杨元庆现在长期在纽约办公,联想的高管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来自海外。而奖罚机制呢?杨元庆的薪酬,据说前年就已经是四千万人民币,大约五六百万美元吧,也大致接近国际化水平。
标准三:机制的国际化
所谓国际化是机制的国际化,而不只是产品的国际化!与狼共舞,狮豹相伴的日子里,中国企业持续成长已经从机会型增长转移到战略型增长,而要获取长期的战略型增长,没有一个开放、豁达、容纳百川的机制,没有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能上能下的用人体制与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如果你的目标是国际化,就必须要有国际化的机制、体制与环境相对应。只依靠能人管理企业只会更多地上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悲剧,而持续发展也只将是“为赋新词型”的持续发展。[nextpage]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尝试道路
如上所述,在市场经济道路上,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强大的必由之路。这场战斗与其说是产品之争,不如说是客户之争、文化之争、制度之争!关键不是国际化的口号,而是国际化的客户理解、国际化的企业文化、国际化的制度设计!而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企业才刚起步。像联想、华为、TCL那样体会到国际化滋味,从而真正对公司进行国际化改造的企业并不多!国际化道路不是一蹴而就,也是分步骤和阶段进行的,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的道路也会不尽相同。纵观中国企业近几年来的国际化进程,大致可以将国际化道路分为四种模式:1、海外办厂模式:海尔在美国、德国等当地建厂,直接在当地打品牌;2、资本运作的海外并购模式:如,联想并购美国IBM的PC业务,TCL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的彩电生产线、法国汤姆逊彩电、阿尔卡特手机等;3、加工贴牌模式:典型的例子就是格兰仕,格兰仕借助海外品牌,通过委托加工贴牌,从而缔造了其微波炉帝国;4、技术领先,从不发达国家再扩展到发达国家,“技术领先,农村包围城市”的华为 “国际版”模式;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多种模式混合进行国际化道路。
企业国际化成功的标准
我们看到,上面这些中国企业的先行者走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从一迈出国门开始,鲜花和陷阱总是并存”。中国企业在蹒跚学步,在交必须交的学费。事实上,根据经济学家的意见,要判断一个企业国际化是否成功,有一套完整的标准:第一,这个品牌必须建立稳定的国际影响力;第二,其全球市场地位必须处于持续强势局面;第三,企业必须做到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持续盈利。相对这三大标准而言,企业一时的盈亏,很难说明问题。拿上述三个标准来衡量正在国际化道路上艰难前行的中国企业,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达标者。无论是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广自己品牌的海尔,或“价格战而得天下”的格兰仕,还是“借船出海”的联想和走“技术领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华为。应该说,海尔、联想、格兰仕和华为走的这几条道路,是目前中国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国际化之路。而直到今天,到底哪条路能最终走通,谁也不敢贸然下定论。道理很简单:它们的国际化之路,也才刚刚迈开步子而已,在这起步阶段,谁能洞悉未来呢?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经历了无数痛楚的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长江商学院曾鸣教授认为,中国企业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可以借鉴已经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打拼的经验。比如,几大问题需要事先注意,一是所进入国家当地的消费习惯,二是竞争对手,三是法律、知识产权、税收、体制,还有当地劳动力的习惯和他们固有的文化,再就是公司治理,还要非常注意的一点就是能否在当地商业圈建立一个自由网络。
用全球化与大历史的眼光来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公司在战后复苏的基础上开始走出去跨国经营,国民财富迅速增长;七八十年代,日本人开始大批量走出去、创建跨国公司,将产品销向全世界;九十年代,韩国人开始了同样的旅程,大规模走向亚洲,走向世界;21世纪的今天,该是中国人大踏步走向世界的时候了。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一流企业未来十年只有一个正确的问题,那就是 ——“你国际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