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知识网】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历经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基础的技术装备、技术标准、技术人才的环境监测体系;陆续出台了多项与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以保证环境监测的顺利实施。当前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开展环保监测系统的招标、建设及更新工作。
但是从近年来环保监测系统的迅猛发展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区域性部署为主,联网程度不高
我国的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目前还处于小规模的建设阶段,大多以县市为单位,初步实现对辖区内重要污染源的数据采集,系统功能较为简单,联网程度不高。虽然大多数的监测系统都遵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等多项行业标准,但由于监测系统的结构、接口等方面并没有权威标准,系统建设时间跨度大,导致了各个环保监测系统在技术体制、产品品牌等方面千差万别。从前端数据采集、到后端的数据存储与交换,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这给大范围的监测系统联网和远程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无法充分发挥监测系统的最大效率,为大范围分析污染状况造成了不便,也为整体评价与验证环境保护成果带来了困难。
监控、应急一体化程度低
目前广泛被采用的环保监测系统,主要侧重于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过程。环境监测数据只有很小一部分被用于实时人工监控、环保监督取证和环境评估。系统在实时自动预警、应急等方面的功能很薄弱。这就导致了系统不能迅速响应突发性环境事件并做出恰当的应急处理。
缺乏对监控数据的挖掘能力
从监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数据,来支持环保管理部门的决策支持,是环保监测应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功能。环保监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将产生海量的监测数据,给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带来巨大的挑战。在应用新的数据挖掘工具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之前,系统无法有效地支持领导部门的决策。
多媒体监测数据的一体化程度低
传统的环保监测系统中,主要研究对象是来源于各类环境监测仪器的环境参数,对其它如音频、视频以及气候等参数的关注度低。即使有的系统考虑到音视频、气象参数,也缺乏这些数据的一体化实时整合过程。在日常信息发布和应急处理中,很难为公众和应急处理的相关部门和领导提供直观的现场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