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安防行业加速智能化、数字化的浪潮下,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与技术路径引发广泛关注。作为HID门禁控制解决方案北亚区域负责人,王浩在近期的媒体沟通会活动中对特别针对中国与全球安防行业的趋势、挑战、技术应用以及HID公司的策略和行业媒体进行了讨论。
移动凭证和生物识别技术的中国特色
就在近日,HID发布了其《2025年安防趋势报告》,报告显示,移动凭证的应用正在快速增长,61% 的安防领导者认为移动凭证的广泛使用是当下的一大趋势,近三分之二的企业已经在部署或计划部署移动门禁解决方案。同时,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虹膜、面部识别)的需求也在稳步增长,约 35% 的受访者目前正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还有 13% 的人计划使用,显示出这一领域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中国市场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受访者对于移动凭证和生物识别技术的采用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一差异背后,蕴含着中国市场独特的发展逻辑和巨大潜力。
王浩分析道,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生态非常发达,人们已经习惯了通过手机进行各种操作。这为移动凭证的推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例如,在一些大型写字楼,员工可以通过手机 APP 轻松实现门禁打卡,无需再携带实体卡片,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
从市场潜力来看,随着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凭证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无论是在办公场所、住宅小区,还是在公共交通、金融支付等领域,移动凭证都以其便捷性和高效性受到用户的青睐。
生物识别技术在中国同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指纹识别、面部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机解锁、支付验证、安防监控等多个领域。在金融支付领域,越来越多的银行和支付机构采用指纹识别和面部识别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支付体验。在安防监控领域,生物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人员的精准识别和追踪,有效提升了安全防范水平。
一定程度上,中国用户对移动凭证与生物识别技术的高接受度全球领先,这也构成了中国安防市场的发展特色,尤其是门禁市场。伴随着技术的升级迭代以及用户需求的变更,门禁系统在产品形态和应用模式上也迎来了持续性的创新突破,带来用户体验不断升级。
技术跃级,便捷性与安全性的博弈
伴随着用户对移动凭证与生物识别技术接受度的提升,其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王浩强调,技术便利需以安全为基石。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静态二维码或CSN数据极易被复制,本质并不安全。且中国隐私保护法规已趋严格,企业必须从密钥管理到信息跨境全链条把控风险。
针对国内市场,王浩特别提到:“在移动虚拟凭证中,HID 不仅提供信号,而是将最高加密技术虚拟化,放入手机钱包或 APP 中,确保数据交互过程以及后台服务器端的加密,符合国际上最高等级的安全标准。通过将客户数据存储于本地云端,也更加符合监管要求。
为了应对这些安全挑战,HID 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不断优化加密算法和安全协议。同时,HID 也积极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移动凭证和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标准制定。
王浩表示:“我们希望同行能够重视卡片、虚拟凭证或生物识别的加密保护,无论是隐私保护还是卡片安全。只有整个行业都重视安全问题,才能让这些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统一化愿景与生态开放之困
在安防行业的发展进程中,统一的、软件驱动的解决方案一直是众多从业者追求的目标。从照明系统到门禁管理,再到视频监控,实现楼宇管理的统一化,能够极大地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王浩指出:“楼宇管理的统一化喊了多年,但系统间的割裂仍是最大痛点。
“王浩直言,目前中国大量建筑虽已部署智能化设备,却因硬件标准不一、软件接口封闭导致兼容性难题。他以HID的实践为例指出,开放接口是实现生态共赢的关键:“从投标到落地,我们始终倡导开放标准。只有行业共同认可这一点,才能真正解决系统孤岛问题。”
在与众多业主的交流中,王浩深刻体会到了系统不兼容带来的困扰。许多大楼在门禁系统中采用了 HID 设备,但不同系统之间无法有效沟通,导致管理流程繁琐,效率低下。“就像一个复杂的拼图,每个部分都来自不同的厂家,却难以拼凑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种不兼容不仅体现在不同品牌的设备之间,还存在于同一品牌不同时期的产品之间。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统一的、软件驱动解决方案背后蕴含的市场机遇同样巨大。随着企业对智能化管理的需求不断增长,能够提供统一解决方案的企业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王浩认为:“一旦实现了楼宇系统的统一化管理,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企业可以通过一个平台,对整个楼宇的安全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王浩强调,开放接口是关键。在硬件方面,行业可以探讨制定统一的标准,确保不同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兼容性;而在软件层面,开放接口则能够让不同的系统实现数据交互与协同工作。以 HID 为例,在每次招标过程中,都会积极与客户沟通,希望对方开放接口,以便实现系统的无缝衔接。同样,当其他合作伙伴有需求时,HID 也会开放自身接口,以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开放接口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它需要行业内各方达成共识,认识到只有通过开放与合作,才能实现共赢。王浩表示:“如果大家都能有这样的认知,统一的、软件驱动解决方案的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这种开放的理念,将有助于打破目前的行业壁垒,推动安防行业向更加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HID的生态赋能逻辑:做“底层”而非“主角”
“HID的定位始终是赋能者,而非全能型玩家。我们专注门禁与身份识别,将底层技术‘工具箱’交给生态伙伴。他们可以构建更多的应用,包括各种个性化应用。在这方面,我们已经为行业提供了很多机会和选择。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定位,而这就是我们的定位。” 王浩强调。
同时,他也阐释了HID的开放战略,通过共享API、SDK及行业标准(如OSDP协议),助力合作伙伴开发个性化应用。
“我们为行业提供了许多规则和标准。例如,大家熟悉的OSDP(开放安全设备协议),这是行业内信息传输加密的标准,最初由HID和其他行业伙伴一同制定,但我们后来将其分享给整个行业,希望它成为通用标准。我坚信,如果每个企业都能有这样的开放思维,将可以更好的推动行业整体创新。”
结语:
从统一化愿景到AI落地,从安全博弈到生态共建,王浩的分享揭示了中国安防行业转型的深层逻辑——开放与安全并非对立,而是驱动可持续增长的双引擎。如何在技术狂飙中保持清醒,或将决定未来十年的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