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产业的喜与忧
智慧养老在国内养老产业、物联网科技方兴未艾的背景下,逐步走向前台。目前其发展还处在一个非常初期的阶段,主要表现为缺乏体系、不够成熟,同时成长有赖于市场背景、技术背景、意识认知、模式探索等多重因素。
从产业背景来看,具有可喜的一面。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养老产品的社会化发展,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初现、趋势增强,以房产、险资为主的企业参与较为积极,拉高了养老服务的水平。同时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养老运营难度大、盈利难,直接制约行业的成长;绝大部分的长者还是倾向居家养老,人员分散、收费低、线下服务体系不完善,制约养老服务的落地能力。
智慧养老如何实现落地
市场对于智慧养老给予了较高的期望,可由于养老产业的成熟度不足,市场容量少,盈利能力弱,资金投入小等原因制约了其快速的发展。要进一步改善产业现状,推动智能方案落地,需要正面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1)投入成本大。传统以人工为主导的基础养老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养老的需求。所以智慧养老作为新型解决方案,缺乏认知基础、技术基础、产品基础,因此其投入较大,而缺乏盈利能力的养老产业对于投入的敏感度很高;
(2)解决方案差。由于智慧养老解决方案的人员大部分对养老产业不熟悉,对长者的特征不够了解,缺乏对人文的重视,缺少来自成熟运营体系的经验。唯技术论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技术与应用的平衡艺术,使得解决方案“看起来很美,用起来后悔”;
(3)应用条件弱:目前养老盈利能力很弱,无法支撑高端人才的引进。一定程度制约了智慧养老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意识。
要改善或提升养老现状,最有效以及最直接的办法便是完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但其必须与销售、运营等环节形成闭环,才能锻造出好方案。
在解决方案方面,做到因地制宜。不同生理状态的长者(介护、介助、健康)对相应需求的强度是有区别的,不应一概而论,例如我们便将产品分为健康系列、安全系列、服务系列三大类:
(1)健康系列:长者的核心需求之一。与医疗机构应该形成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应从健康档案建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实现软硬件一体化完整的闭环解决方案。健康系统需要以医学知识为前提,避免缺乏严谨科学的概念产品,沦落为另外一种坑害长者的“保健品”;
(2)安全系列:长者的基础保障需求。在提供保障的前提下,应尽量考虑人性化方面,避免产品成为影响生活品质的“枷锁”。如部分人员定位系统因为标签化、佩戴要求、频繁充电等极大影响了系统的体验感。是否可以通过“人员+技术”的模式,或无感的“行为识别(人脸识别、动态识别、语音识别、压感识别)”等方式来解决;
(3)服务系统:通过个体画像进行针对性的生活照料、活动安排、信息推送,让客户体验的不是流水线的标准服务,而是针对本人的特性化服务,是服务品质提升的一种体现。
在营销方面,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客户群体进行龄、地域、行业、职位等的数据分析,逐步清晰核心客群,让方案更接地气。在效能方面,要做到开源节流。一方面通过运营中的数据分析,在健康、活动方面发掘和引导客户,在高频次、能盈利的领域实现对客户的二次销售,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减少人员的数量,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较为有影响力的项目上积极推动智慧养老的应用,也有利于实现头部效应,推动智慧养老解决方案的落地。
智慧养老未来趋势
虽然产业发展过程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智慧养老如同智慧城市中其他领域一样,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目前阶段,应该以务实的方式,在局部使用系统上多做文章。待技术基础较为葱郁、市场基础足够支撑时再考虑大平台、生态链的建设。
目前来看,AI与5G将成为智慧养老重要的变革因素,前者能让解决方案更加的聪明,后者则让系统更加统一。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的智慧养老会有以下几个趋势:
(1)无感化——更人性:让长者和服务人员很少甚至无需操作便可实现应有的功能;
(2)少人化——更高效:减少过程工作的人员数量,如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大大提高效率,并减少人员开销;
(3)专业化——更科学:通过建立模型、人物画像、场景画像等方式,使服务的专业性、流程化、个性化更加合理有效。
总体而言,养老还处在青铜时代,至少还需要5到10年才能达到白银、黄金时代。其发展是基于整体社会经济水平、接受意识培养、老年群体特点等。未来智慧养老会依托于整体智慧科技的发展基础上,不断成熟和完善,并且以服务为核心的业态,会把医养、生活服务、管理等融汇至一个整体体系中。
(本文由福建省冠林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