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家居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智能锁、智能音箱等智能单品开始走红,特别是兼具入口和刚需属性的智能锁,潜力市场不可小觑。
根据资料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锁行业整体销量超过700万套,到2018年,仅上半年全国智能锁行业的整体销量就超过了830万套,增长势头明显。预计到2020年,中国智能门锁销量将突破3500万套。
而我国有4亿户家庭,而且考虑到存量市场后的更换量,智能锁市场巨大的增长空间是显而易见的,也因为此,智能锁市场已经成为巨头们以及创业企业争夺的热战场。根据权威资料显示,截止到2018年6月底,我国智能门锁品牌已经超过3500个,生产企业达1500多家,不得不说,智能锁市场已经成为一个红海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而且,智能锁市场的投融资也十分活跃,根据青桐资本的统计显示,仅2018年获得融资的厂商就有14家,投资数量和金融均达到历史最高。
由以上智能锁市场供需、众多玩家的入局以及投融资情况可见,智能锁市场正在走进繁荣期。不过,智能门锁繁荣景象的背后,也隐藏着行业发展的诸多痛点,需要智能锁玩家细细思量。
其一,安全风险问题。
据速途研究院数据显示,86.8%的消费者最重视智能门锁的安全性,远高于实用性,便捷性和质量等因素。但陆续曝光的智能锁安全事件(业界称“小黑盒”),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小黑盒的专业术语叫特斯拉线圈,主要是利用它强大的电磁场干扰智能锁内部电路,从而可以在几秒钟中打开门锁。值得欣慰的是,专家称关于小黑盒风险,在技术上并不困难,只是成本会提高,当前一些主流企业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过,智能锁的安全风险,不仅仅体现在“小黑盒”上。近期,国家市场监控总局组织的涉及全国范围的智能门锁风险监测,共涉及到识别方式安全、信息安全、电子安全和功能安全,从抽样产品检测来看,指纹和人脸识别均存在很大风险,其中指纹识别风险占比达30%以上,人脸识别开锁不合格率达100%,而感应卡开锁的风险占比达94%。另外,远距离控制门锁存在信息安全问题,专家通过简单的操作后即能远距离控制门锁状态,获取用户信息,此类风险占比达80%。
当然针对以上的风险,也并非没有解决之策,比如指纹识别方面,半导体指纹识别模块则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为该模块只对活体指纹进行识别,能有效抵御硅胶及胶带解锁;在感应用卡和远程控制风险方面,采用内置金融级安全处理器的CPU芯片,且与门锁协议传输经过加密处理,感应卡不但难被复制,而且在信息安全方面也足应对黑客的攻击。
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智能锁安全技术的提升,切勿只注重智能门锁的智能功能开拓,而在机械结构的安全设计、电子信息的加密与认证技术的开发投入不足,造成企业品牌形象受损,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
其二,行业“浮夸”盛行。
智能锁行业资本市场活跃,且智能锁销量表现十分强势,但真正的市场并未如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据了解,当前智能锁的出货主力仍在公寓、酒店等B端市场,这主要得益于智能锁大大提升了公寓和酒店的运营效率,是智能锁真正刚需市场。据《2018智能家居专题》报告统计,地产和公寓B端的出货量占比达90%,而C端市场虽然增速可人,但其实很多货是屯在经销商和代理商手里,并未真正的流通到终端家庭市场,因此,当前来看,智能锁并未真正在家庭消费者心里形成影响力,而C端市场才是智能锁规模化市场所在。
另外,虽然当前对外宣传年销量过亿的智能锁企业比比皆是,但仅仅是对外的品牌营销和形象包装的手段而已,实际上,真正销售过亿的智能锁企业不会超过20家。可以说,当前智能锁产业链赚钱的主要集中在行业头部企业,ODM、OEM企业以及供应链上游提供商,而中间的小品牌商可谓生存空间十分狭小,甚至每年都有一批智能锁企业含恨离场,可以说,智能锁市场是几家欢喜众家忧。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智能锁市场进入门槛不高,吸引众多玩家加入,但是很多企业特别技术实力不足的企业,一味抄袭和模仿,导致技术同质化较为严重,且智能锁市场鱼龙混杂。而且由于公寓和地产端的强议价能力,智能锁企业大打价格战,在这种风气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必然牺牲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而这最终必然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因此,智能锁厂商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方面要注重技术差异化,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比如在门锁与其他智能家居产品的联动上(这是目前智能锁应用的短板),智能锁功耗(厂商面临的共同难点)以及安全防护上下功夫,以产品体验为王,切勿盲目跟风,不惜以次充好,盲目以低价格来获取客户量。同时,对于智能锁厂商来讲,配备专业的售后团队,提升售后服务品质,这对于积累品牌口碑大有益处,也是体现其厂商以及品牌商的竞争力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