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科技大学与吉利集团、浙江省公安厅共同合作研发的新型警车
据《四川日报》报道,这款运动型多用途车23日在中国西南部城市成都首次亮相。这款车的车顶上装有360度全视角摄像头,可以自动扫描60米范围内的所有人脸。
电子科技大学警用先进技术研究所所长殷光强告诉记者,这辆“神奇”的警车,是由电子科技大学与吉利集团、浙江省公安厅共同合作研发出的国内第一台标准制式的处警/巡逻车,也是我国目前唯一根据公安实际业务需求定制研发的一款集电气控制、无线通信、智能分析、信息采集等功能于一体的制式警车。
报道称,相关系统可以通过人的脸部对性别、年龄、种族进行识别,并与警方已有的人脸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如有匹配就提醒司机——这一切是在车辆行驶中做到的。“人脸识别车”最高时速可达120公里。
殷光强说,只要能捕获人脸的四分之三,就可以进行身份识别。他补充说,这一系统还能识别出车牌信息和车辆型号,并按特征针对某一类人员进行筛选识别。这一系统还能识别出车牌信息和车辆型号,并按特征针对某一类人员进行筛选识别
车顶的360度全视角摄像头自动捕获识别人脸 并实时报警
殷光强告诉记者,车载信息捕获系统由车顶的360度全视角摄像头与识别分析后台组成,能自动捕获车辆周围视野内的人脸,对人的性别、年龄、种族进行识别,并可与已有人脸库进行对比分析,或按人员特征对一类人进行筛选识别。同时支持对周围车辆的捕获与识别,得到车辆型号和车牌信息,并支持基于型号和车牌号的信息分析。在行驶过程中,就能将所捕获的人脸、车辆信息与公安内网布控信息进行实时比对、实时报警。
电子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第一代警用标准处警/巡逻车的成功研发,使得“警车”的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未来的“警车”已不单纯是作为交通工具使用,而是一套具备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智能化移动执法平台,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民警驾驶第一代警用标准处警/巡逻车巡逻处警时,车就能主动发现逃犯等以前在科幻电影中才有的场景将成为现实。从而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警用车发展方向的新路径,促进警用车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为我国警用装备的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它“内涵”很丰富 装备舱存有39种警用设备
殷光强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的警车都是用普通车改造的,并没有一辆真正专业化的警车。现在基层民警的现用车辆,由于没有完整的警用车辆标准体系及车型,警用车辆的研究与开发未经统一规划,只要基层机关提出警用车辆改装要求,由改装厂临时改装而成,车型品种,车辆技术状况差异较大,有些已经影响到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作战功能。第一代警用标准处警巡逻原型车与现在众多警车最大的不一样就在于它的专业化。“这款车‘内涵’很丰富、很复杂,车内的装备舱配备了39中常用的警用装备,并且能够实现任一装备在30秒内取出,方便民警使用。”
动力性能更好 将亮相G20安保
新型警车的动力性能也将比普通改装警车更加强劲。“巡逻车在工作中需要有可靠的动力,来保证巡警工作的机动性和快速提速的需要。”殷光强说,按照中国的相关规定,一般执法执勤用车,原则上只配备排气量1.6升(含)以下的车辆。就动力性能来说,有时还低于普通民用车的性能标准。因此,在设计新型警车时,实验室重点考虑了动力性能调校、汽车结构优化和发动机控制单元的改进来提升动力性能。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该校自主研发的微波点火技术。它不再需要对火花塞周围的空气-燃料层进行浓缩,就能够准确无误地点燃稀薄的混合气体。这也使得这台造价在10万元左右的国产警车的加速度时间,“能和当前市面上40多万元的汽车媲美”。
此外,车顶一体化警示系统中还隐藏了一个重量仅300多克的“基站”——抗干扰自适应组网通信系统。借助这个系统,警察能在1.5公里的范围内,无商用移动通信信号的状态下实现本地语音、视频和数据的交换。
据透露,这种新型警车即将在某国产汽车品牌位于龙泉的生产线上进行小批量试制。预计今年6月,这些试制车将在浙江省公安机关进行使用。研究人员透露,届时,这些试制车还将运用到G20(2016年9月4日至5日于杭州举行)安保工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