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博物馆是不同世代之间联系的纽带,而陈列在其中的艺术品如何才能安全、美观、完整的陈列在大家眼前?现代科技又为这些古典艺术品们做了如何贡献?
除了泥巴罐子,博物馆还收藏什么?
在普通参观者的认知里,博物馆是陈列各种古代老百姓与王室贵族用的锅碗瓢盆、衣帽鞋履、刀剑弓弩、民俗文化等的地方。
这里要先科普一下,其实,这只是博物馆的一个小分类。根据博物馆的定义和范围,国内现在把博物馆的类型划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社会历史类,就是大家认知里的历史考古博物馆、革命史与纪念类博物馆以及民族民俗博物馆;第二类是自然科技博物馆,包括自然、天文、地质、生物、科学技术等博物馆;第三类是文化艺术类,主要展绘画、书法、工艺美术、文学、戏剧、建筑等;第四类综合性的就兼具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重领域。
藏品们更需要舒适的温度与湿度
为了文物的保存和完美呈现,通常博物馆会利用中央空调进行调温,冬季不低于10℃,夏季不高于26℃,但整体温度的调控对不同材料的文物远远不够,各文物小环境的温湿控制也是一门科技。
文物一般有无机质类、有机质类和复合类文物三种材料类型,当温度与环境中的湿度、光、氧、虫、霉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时,往往会对这些材料起到加速和催化的作用。
20年前,博物馆一般采用药剂小面积控湿,但很难达到精确的调控,使用效果也会随寿命而衰减,需要定期更换,维护费用较大。现在,电子式恒湿机与无线监测设备已经被渐渐引入各大博物馆,它能够满足不同种类文物对于湿度的差异化需求,而且精度非常高。
比皮肤更娇嫩的藏品怎么见光?
光线对于博物馆来说,不仅是陈列艺术更是科技品。它不仅可以实现照明作用,体现光感设计的美学意义,对娇嫩的藏品们来说也极具破坏力。
光引起的损坏主要有两种:热效损坏和因光化反应而引起的损坏。不同光源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所占比例并不相同,热效损坏是由于光源中红外辐射引起局部热效应,使被照物体附近相对湿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木料、动物皮等吸潮材料的收缩、变形或开裂,某些种类的玻璃表面可能会碎裂。光化损坏则有色变、质变之类的可见损坏,且不能通过保护手段恢复或改变,所以在博物馆中防止或减少光辐射引起的损坏非常重要。
现阶段,针对光照,除减少博物馆光照时间外,还有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对紫外成分占很大比例的灯,减少320-400mm区域辐射的镀膜玻璃可除去这部分高能辐射;对卤钨灯来说,则要用耐热玻璃滤色片滤去穿过石英的比320mm短的紫外线;大部分荧光灯辐射紫外,因此必须用防紫外辐射的滤色片;针对照明用日光灯,则可在窗户或顶棚上安置滤色片与紫外滤色片。还有部分紫外吸收剂也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紫外吸收。
3D打印技术轻松修复文物
电影《十二生肖》里有一个情节,描述的便是这一项科学技术。演员戴上一副特别的扫描手套在铜首狗头上摸了一遍,后方的3D成像系统便开始建模,用3D打印机打印,着色、进烤箱,一会儿,一个与真狗头一模一样的仿制品便出炉了。
以前,做仿制文物必须在原文物上覆泥模,然后做蜡模,再然后利用工匠之手,制作仿制品,这种方式不仅对工艺要求高而且耗时长,多少也会给文物留下一些损伤。
在3D打印机风靡世界的时候,传统的博物馆也开始引进这种高科技设备了。它只需要将文物进行三维扫描,然后用电脑做成三维图像,打印机直接打印,不仅能达到零误差,更节约时间。目前,在国内,已有陕西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博物馆在利用这项新兴的科技技术做文物修复与复制工作了。
光影声电技术让静态文物立体起来
当三维、可视、立体投影等科技渐渐从娱乐走向生活,古典艺术与现在科技在一次在博物馆相遇。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的一幅《清明上河图》让全世界的人们叹为观止。这些用声光电包装过后的文物变得鲜活无比,参观者似乎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八九百年前的城市。
而另一种三维技术将要展现的内容动态体现在一个平面内,参观人员不需要佩戴任何辅助设备,便能观看到逼真的立体画面,这在自然生物的展示与生活场景的展示上尤为震撼。同时还能通过摄像头捕捉到观众头部动作,依靠屏幕上“三维重建技术”制作的与实物高保真文物立体图像,并可以随观者的观察角度自动翻转,任意旋转文物从各个角度欣赏,还可以放大文物观看细节,使文物的每一处精妙尽显眼前,历史似乎触手可及。
感知与报警建立博物馆安防系统
关于博物馆大盗影片近几年层出不穷,《盗走达芬奇》、《偷天陷阱》、《碟中谍》、《日落之后》、《天罗地网》、《纵横四海》……既然大咖们都看中了这一题材,博物馆内盗与防盗的斗争必然也是科技感十足了。
当前,博物馆安防通常由两套系统组成,一套是报警系统,另一套是监控系统,报警系统负责为博物馆第一时间启动异常警报,监控系统则提供画面细节,两套系统各有分工却又互相补充。
国内普遍采用的报警设备通常有红外或激光对射报警探测器、振动电缆、感应电缆、红外栅栏、门磁开关、振动探测器、存在式探测器、微波墙等产品。监控系统则主要为博物馆不同光线的各个区域提供高清图像实现监控,如红外、激光摄像机、智能跟踪摄像机等,它们布置于博物馆周界、室内门、窗、走道、院落以及重要藏品周边,将监控图片收集于一个监控室内。
随着监控安防科技的发展,目前,部分监控摄像机已经具备了报警功能,可针对监控范围内的异常情况进行告警,但这些告警由于与传统的报警设备类似,无法识别图像信息,所以误报率也比较高,如一片树叶、一个垃圾袋、一只小狗都可能会引起系统告警。而今年,一种新兴的监控摄像机在面世——感知型摄像机,它由于可以识别画面中的人、车、物等具体信息,不仅可以解决误报问题,也可跟踪目标提取具体信息。可以预计,这类型的摄像机如果大范围用在博物馆安防领域,那又将为古老的博物馆注入一股新兴的科技力量。
所以,即使是电影里帅酷的主角,博物馆也真的没那么好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