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患者只需在家动动手指,就可将无线传感器检测到的呼出气一氧化氮(NO)和肺功能情况等数据通过手机传送到云计算端上。经过系统分析,再将结果传输到医生的智能移动终端上。医生仅须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实时监控,患者能及时得到指导与干预。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今天召开的“中山呼吸病防治联盟”(国内首个呼吸病防治联盟)六周年庆典上,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白春学教授向公众介绍了“云计算家庭病人管理系统”这一新型技术的研究成果。
由于吸烟及空气污染,呼吸系统疾病在未来几十年中将成为危害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为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解决病患在知名医院的“看病难”问题,亟需建立以医学中心带动社区的呼吸物联网医学网络,实现心肺功能无缝隙的监护和管理。白春学教授带领的团队于2008年就开始了对物联网医学的技术研究,通过开发无线传感肺功能,提出了基于手机的物联网医学——“易医”。其核心价值为:应用无线传感器监测使用者的生理参数,将数据传送到云服务器上,再由物联网医学中心的医师,为患者解决预防、医疗和保健方面的问题。这种做法在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例。
基于物联网这一技术平台,中山医院呼吸科在呼吸道常见慢性疾病的诊治方面开展了7项新技术,这些技术已涵盖慢阻肺、哮喘、鼾症和呼吸衰竭四种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管理以及对呼吸功能的实时监测。
为了“易医”项目的研发与实施,由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呼吸科的医疗和科研团队建成了上海市物联网医学中心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这也是最早在国内建立的物联网医学实验室。
实验室由中山医院和青浦分院的专家带领社区医生,通过移动云加端物联网医学技术,实现对病人的及早诊断和共同管理的目的,使病人能“身在社区,诊在知名医院”。这个项目的推广将大大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也为社区医生解决了对一些慢性疾病开展诊治和管理的技术难题,真正做到“云联知名专家,端享现代医疗”。
现今,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已作为推广“易医”项目的试点单位,同青浦区金泽卫生服务中心和香花桥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共建关系。今后,这一医学模式也将向全区、全市乃至全国推广。目前,实验室已完成对专业人员的配备、设备的调试以及相关操作规范的制定等一系列工作,正处于试运行阶段,即将推广到临床应用中去。
此外,白春学教授还在大会上宣布了中山医院近期推出的两个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的专病门诊:胸膜肿瘤专病门诊、免疫治疗专病门诊。新开设的门诊旨在针对胸膜肿瘤病人及需提升免疫力的人群,为其提供更为专业的诊断及治疗方案。胸膜肿瘤门诊的时间是每周五的下午,由呼吸科胡洁副主任医师及李春医师出诊;免疫治疗门诊定于每周二的下午,由杨冬副主任医师、叶伶医师及童琳医师开展诊疗。
据白春学教授介绍,由于吸烟、大气污染和石棉生产与消费,胸膜肿瘤发病率在不断增加,目前发病率约0.5/10万人。该病起病隐匿,预后差,很容易与其它胸膜疾病混淆,发生误诊误治。为此,中山医院呼吸科联合胸外科、放疗科和病理科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建立现代诊断流程,采用现代诊疗技术,以期提高胸膜肿瘤的诊治水平。同时,中山医院呼吸科联合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和余姚市人民医院呼吸科、胸外科、放疗科和病理科的相关专家,成立“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胸膜肿瘤协作组”,推广胸膜肿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此外,很多呼吸病,包括哮喘、慢阻肺、肺癌和肺间质纤维化均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致使反复感染、病情进展迅速,甚至发生肿瘤复发转移。目前仅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和抗IgE治疗被明确写入疾病指南。但是,其余疾病的免疫治疗研究不够,缺乏共识或指南,但关于免疫治疗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尤其是肺癌,免疫治疗被称为最有希望将肿瘤性疾病变为慢性疾病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疾病的免疫功能,改善治疗效果和预后,中山医院呼吸科特别开设免疫治疗门诊,旨在提高科学评估免疫功能和个体化免疫治疗,以期改善病人疗效和预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