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现在非常的火,了解大数据原理的人知道它其实是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去探索你想要得到的某种事物的规律或预测这个事物的未来,从而让自己未卜先知,决胜千里,西方谚语说过,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言下之意大数据现在就如同跟上帝一样平起平坐。而且唯一的差别就是大数据是有别于信仰一般的真实存在。
中国社会的数据淡薄意识
2011年,中国拥有4.8亿的互联网用户,几乎是美国的2倍,拥有9亿部手机,是美国的3倍,互联网和手机,都是产生数据的重要来源。在中国,存储器的价格也已经和国际接轨,但数据的总量却远不如美国,不难发现,我们缺少的不是可供收集的数据,也不是搜集数据的手段,是收集数据、利用数据的意识。
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我们了解中国的"差不多文化",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这一点从中国烹饪的"适量"、"少许"可见一斑。现在看来,这种"差不多"文化应该是于我们不会用数据来说话的缘故。
大数据在中国会不会"水土不服
曾经有个自媒体人讲过中国人(亚裔人士)与美国人民的数学成绩差距甚远,美国友人连百以内的加减法都要动用计算器,美国硅谷的亚裔人士是如何为美帝国的科技进步勤奋建设着。但为何中国的"差不多先生"却声名远扬,原因有二,一是算术不等于数据,数据不是算术得来的结果,而是某种信息,是资源。其二,那就说来话长,短的说是源于文化上的随意、中庸、不求甚解和理性不足。
《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接受国内采访中提到:"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多元化社会,这会创造大量机会来创造大数据这一资源,并建立大数据应用。同样的道理,对于大数据的蓬勃发展,我们还需要相匹配的思维方式,有尝试新事物和持续创新的愿望,以实证事实来作为我们决策的依据。因此,和许多其他社会一样,大数据时代的确也会给中国带来非常大的变化。
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社会里,特别是商业社会里,"差不多先生"将越来越无所适从、无处藏身,这是科技进步对传统文化中的"中庸"的一次革命,是社会底层技术对社会底层的一次洗礼,在未来的社会中,谁掌握了大数据应用,无异于通晓了上帝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