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日从湖南省岳阳市了解到,岳阳市将对4000多台公务车进行24小时“贴身监控”,严查公车私用行为。谁在用公车,有无公车私用行为……只要打开电脑,输入公务车的车牌号,就能实时掌握该车辆的使用情况。
对于公车私用这一广为诟病的社会“毒瘤”,党和政府自始至终都在努力祛除。尤其是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遏制“车轮上的腐败”更是明显提速。这一点大家都有目共睹。仅以GPS定位这样的监控手段为例,广州、浙江、四川、山东等多个省份已经开始试行,充分显示出有关部门在治理公车私用上的决心。
但是,措施再好,最终还得由效果来说话。利用GPS“贴身监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效果,2012年广州市公车月平均行驶里程较未安装系统前下降27.04%就是一个明证。更何况这种技术方便实用,易于推广,对科学调度、高效利用政府机关单位相关资源也有好处。
只是我们更要明白,治理公车私用既要管车更要管人。若单纯在管车上下功夫,仍旧无法根除公车私用现象。更何况车好管,可以靠技术手段,但管住用车的人就难了,因为人是活的,并和部门利益纠结在一起,只能依靠完善的制度来予以“硬约束”。然而遍观我们现有的公车治理规章制度,虽然不少,但效力尚不敢恭维,常常流于形式。
如若对于公车私用的治理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自娱自乐”,显然并不能完全遏制住“车轮上的腐败”。
更何况,就算想以GPS监控“拴住公车的车轮”,也必须确保监管和惩处同步,即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在第一时间解决,如此才能避免让一系列治理手段和工作努力不至于沦为徒劳。
实际上,治理公车弊端最根本的还在于减少公车,只要改革者拿出魄力,在行政办公效率、货币补贴等诸多问题上对症下药,相信公车私用弊端定会大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