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慧楼宇出现融合趋势,使得产品+方案乃至集成,成为强大的竞争武器。但由于智慧楼宇市场的多样性,经营该市场的安防企业众多,且各有优势,面对机遇和发展趋势,应根据自身优势不断转型,以捍卫市场地位。
外企:定位高端,开拓二三四线市场
国内外企业由于其经营理念、产品策略等各有特色,在智慧楼宇市场的表现也截然不同。
在智慧楼宇市场,BA主流外企有霍尼韦尔、西门子、江森自控等,主流外企多将市场划分了高端市场、中端市场、低端市场,或称作M1、M2、M3,把市场划分几个等级,比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
据了解,外企一般不会跟国内的同行竞争很普通的写字楼,再者由于利润空间不大,尤其是很少采用外企产品,在性价比上也没有绝对的优势,所以会放弃一些一线城市的普通写字楼项目。像霍尼韦尔、西门子、江森自控等,大多定位于高端市场,即四五星级酒店、高档写字楼,像七天、如家等连锁酒店,外企一般不会参与。
从用户的角度来讲,通常涉外酒店,倾向于选择国际品牌。如北京饭店,智能化系统与国际接轨,监控主要采用德国Dallmeier,门禁采用瑞士的KABA,BA楼控则采用霍尼韦尔。而万达酒店,监控类国际品牌,如霍尼韦尔、三星、派尔高、泰科(平台);门禁则主要应用国内品牌捷顺、披克、科松;防盗报警主要是霍尼韦尔,博世有部分参与。
早先霍尼韦尔、西门子、泰科等外企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随着一线市场逐渐饱和,二、三线城市市场能量积聚,慢慢成为他们的新战场。如霍尼韦尔在尝试开拓三、四线市场。以HBS为例,大部分业务集中在东莞、三亚、贵阳等城市。
高端市场容量有限,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市场利润非常高。据了解,泰科在国内参与的商业建筑项目比例占泰科智能建筑总业务比重的20%-30%左右。泰科沈涛说:“泰科做的是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是比较低的。100幢楼里也只做了一两幢而已,基本上也是在大城市里。利润率高的话,产值比较少,反而利润率低的话,就期待更多的产量,而我们主要针对高端客户,所以走的是前者。”
另外,单纯卖产品,价格压力较大,但外企卖产品现款现货,代理商拿货付现金,账期很短,现金流较好。服务业务在外企总业务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霍尼韦尔智能建筑南中国区工程部经理张新房谈到:“服务在国外是一个很大的很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年度保养合同、定期维护保养、升级改造,优化系统、加减设备、应急服务等。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国内也在对这一块越加重视,但是从大的市场环境来说,主流市场还是在新建的项目中。现在在智能建筑市场中,可以提供服务业务的主要集中在外企,像西门子、江森自控都设有服务部,目前HBS在大陆服务业务接近总量的40%,在香港超过60%。”
业内人士总结,目前外企在智能建筑市场竞争力最大的还是产品和解决方案,单纯做工程会碰到很多国内的竞争对手,普通项目中反而没有竞争优势(尤其是项目中没有采用自身的产品而是采用第三方的产品),而且竞争也特别激烈。再者,做工程项目主要看实力和资质,尤其在一些大型项目上,双甲资质基本上是敲门砖,否则没法承接项目的。像外企中,真正拥有双甲资质的有霍尼韦尔、西门子和江森等。外企的优势除了资金实力、技术实力,还要看资质实力,没有长期多年的积累,很难建设出优质的项目。未来,对于外企而言,提供业主需要的解决方案那才是王道。
内企逐步占据主流市场
谈到内外企的区别,达实李进保说:“外企如IBM,侧重于软件应用,如POS收银和MIS系统,内企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如网络,布线等。”
在智慧楼宇市场,较活跃的内企有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华为、海尔、捷顺等,而广州盛安、宏景、浙江中安、广信及泰豪、科瑞、达实智能是经营智慧楼宇这块的主要SI。如达实智能,目前参与的商业项目主要是城市综合体(HOPSCA),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如广州、深圳,占智能建筑业务份额50%,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大城市。
随着内企的发展壮大,内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多样化,几乎涵盖全产品线,国内外企业的差距将大幅缩小。泰科沈涛说:“从改革开放初期以来,外企的市场占有率会比较大,比如摄像机都是进口的,现在局面基本改变过来了,基本上以国内的厂家为主,像外企基本上锁定一些高端的项目,所以大多数智慧楼宇市场还是国内企业在参与。”
外企品牌产品优势使其在智慧楼宇市场取得了瞩目成就,为更好地长远地发展,内企也应更加注重对品牌的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才能在智慧楼宇市场掌握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