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与物之间有可能“沟通”吗?
在中国,2000年以前,如果有人这么提问,估计90%回答的人都会说不可能。但是,在这之后,物联网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而那当时剩下10%投下“可能票”的人,也许早就已经用敏锐的触角嗅到了物联网,并投入了研究。
近年来,中国明确将物联网列入重大专项发展规划。得益于此,中国物联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无锡、上海、北京、杭州等均已启动“智慧城市”工程,并将物联网纳入发展规划,其涵盖的行业范围也日益广泛,在工业、农业、电力、建筑、交通、物流、环保、医疗、安保、家居等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而车联网作为物联网在道路交通行业的重要应用,也是物联网应用做得比较好的行业之一。
历史的年轮倒推至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广州亚运会期间,80多台安装着G-BOS设备的苏州金龙智慧客车投入服务,标志着车联网技术正式走向社会视野。
再到2011年12月18日,杭州鸿泉数字设备有限公司与陕汽联合研发的天行健车联网服务系统正式发布,成为重卡行业率先使用车联网技术的公司,具有开创性意义。
而近日,《南方日报》发表题为“史上最严交规”引爆车联网市场化”的文章,指出新规则在促使驾驶习惯改变的同时,更可望为互联网技术入侵汽车业,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把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传感设备等连接起来的车联网,至少涉及了车辆和道路这两个“物”。
而车联网作为物联网的一个缩影,多层面的交叉也展示了物联网发展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福建省海西物联网研究院院长张全升在《物联网蓝皮书: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2-2013)》发布会上指出,目前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还没有一个行业的标准。
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解释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物联网不是纯碎的某个行业的问题,物联网是集技术大成的,包括传感器,通信网络层,后台的智能分析层等,每一层都得有自己相关的标准。对于每项产品而言,每项中间涉及的系统也都有它的标准,因此,这就需要一个顶层架构的标准。所以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比一般纯碎的技术或系统复杂得多。”
此外张全升指出,物联网的标准有两个层次,顶层架构标准是其中一个,还有一个就是这个标准必须在一个行业技术达到一定成熟度时才能制定出。因此,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在制定顶层架构的标准,但是技术成熟不到一定程度,给标准的制定带来一些限制。
除了这个行业没有一个标准外,中国商情报网TMT行业研究员林良梅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规模化产业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不强,大部分领域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处在产业链低端,尤以感知和智能处理产业差距显着。其次,核心芯片、基础性系统、基础性架构依赖国外的情况在物联网相关领域更趋突出。”
再有,林良梅提醒说,我国缺乏能实现硬件、软件、网络、平台、应用和业务流程端到端大系统综合集成的企业,如果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得不到根本扭转,将导致物联网自主权缺失,国家经济社会命脉信息有可能被发达国家和少数跨国企业所掌控。
尽管目前互联网面临的问题不少,但是“十八大”后,我国提出“新四化”,特别是新城镇化、智慧城市、民生工程等给物联网的应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巨大平台。
张全升说,城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农村进行改造,实行土地集约化,农村形成一个像城镇的社区,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和运营效率。而在这个过程里面,提高效率就需要一些信息化的技术。把城市与农村的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系统智能进行对接,用信息化技术和物联网进行感知,对数据进行分析,再传递,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利用这种信息技术,最低成本地提高城市的运营效率,实现资源配置。
“但是我们对物联网进行评价时,需要注意的是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而是要看长期的影响。”张全升强调,物联网不是一个纯粹的某一项技术或某一个产品,它是一个集技术达成的系统工程,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和思路。所以它不能单一地评价某一产品或某一环节,物联网是对整个系统和社会运营效率与资源配置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