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亿吨,2008年1.5亿吨,2011年2.53亿吨……日照港的吞吐量呈“井喷式”增长,但是边检执勤警力却依然是多年前的编制。面临执勤警力“瓶颈”难题,山东日照边防检查站放眼港口经济发展大局,以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办法,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全站官兵上下一心,凝聚成了日照港高速发展背后的“边检动力”。
科技强警 向信息化要战斗力
日照港西港区木片码头前,上船作业的工人正排队依次通过门禁。“只有这个人的虹膜信息在门禁系统有备案,门才会开,它是"认眼不认人"。”据执勤业务三科科长王友星介绍,6月10日,他们率先启用了虹膜门禁系统,当作业人员通过门禁进入口岸限定区域时,系统自动将其虹膜信息与数据库内的信息对比,几秒钟之内就能准确完成识别。
该站提出了“向科技要警力”的工作思路,把边检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标准与码头对外开放同立项、同建设,依靠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600多万元,建立了以港区电子监控、综合信息指挥、基层视频会议和车辆GPS四大模块为支撑的“业务综合信息决策指挥系统”,实现了港区监控实时化、勤务工作可视化、部队管理动态化、一线指挥扁平化。限定区域区有“门禁”守门,外轮靠港有“电子眼”盯梢,节约报检时间更有“网络”服务……目前,信息化已被广泛运用于执勤监护、自动化办公等各个方面。
内部挖潜 填补执勤警力空白
今年以来,日照港进入了船舶靠港的高峰期,执勤警力已达极限。编制不能增加,就通过内部挖潜,通盘考虑,合理调配人员来增加执勤警力。
为了弥补执勤警力空缺,站机关每天派两名机关干部到码头协助巡查。为确保机关干部能够迅速补充执勤一线,该站提出了“业务全员化”战略,要求每名机关干部都必须熟知业务规定和边检法律法规,随时能够支援执勤工作,真正实现“一专多能”。
优化模式 边检勤务在变中求进
按照传统的“人盯人”监护模式,日照边检站的全部警力一天最多监护6艘轮船,而现在的日照港,有时多达20艘外轮在码头装卸作业。
为破解难题,该站在全省边检系统中率先进行了勤务改革,探索建立了“科队合一”的新型监护执勤模式,对业务科警力进行整合,在港区增设警务室,实行“一区两警”或“一区多警”;完善了集视频监控、远程指挥、综合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指挥中心,抽调6名业务骨干专职负责,实现了值班人员的专业化。
“日照口岸的通关速度是一流的,服务是一流的!”8月23日,世界最大的散货轮之一利比里亚籍“西威尔”散货轮抵达日照港。为确保该轮能利用最佳潮汐第一时间入港,第一时间作业,该站利用网上报检系统提前为该轮办理预检手续,指挥中心通过远程调度,合理安排巡查人员接船,办理好通关手续仅用时9分50秒。
新型的边检勤务监护模式实现了警力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港口生产的警力不足的难题。以日照港每年出入境8000艘次船舶计算,新型勤务制度推出后,每年可为外轮代理公司节约24000小时的靠港时间,为代理公司节约开支8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