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罗大众来说,“PM2.5”这一概念,仅仅两三个月前,还是陌生的,而今日,它却以飓风般速度闯入我们的生活。
2011年那个冬天,北方大雾,坐落在朝阳区光华路的美国大使馆开始公布自己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北京空气质量指数439,PM2.5细颗粒浓度408.0,空气有毒害……”
此结果一经公开,不仅让北京环保局公务人员羞愧难当,京城脚下的良民也深感很受伤,舆论界更是一片哗然,从电视、报纸到互联网,有关PM2.5的论战至今依旧未划上句号。
要不要开启公开而常态的PM2.5监测,曾一度成了讳莫如深的话题。不过,随着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公布,局势已趋于明朗。2012年伊始,PM2.5第一次被纳入国家标准,而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也将打响“PM2.5攻坚战”。
PM2.5带来的效应除了引起政府对环保的重视,也破天荒地给民众普及了环境的“可视化”监测常识。同时,作为环保的新动力,其直击要害——工业污染,犹如一股强生剂注入环保监控,给其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三位一体 全面阻击
来源环保部信息显示,目前我国现已经建成343个省市两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对15000多家重点污染源实施了自动监控。
环保部环境监测局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期间,全国31个省市区300多个地市近万家排污企业共同实施了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建设项目,总投入超100亿元人民币,实现了数万个信息点位的联通,实现了对排污口、环保治理设施以及部分生产工艺的全方位监控,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环保监控体系,使得“十二五”环保呈现向好态势。
环境监控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目前所涉及的行业领域甚广,特别是在近两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方面工作。环保部门针对火电、钢铁、化工、水泥、施工建筑等企业和单位加强了监管措施,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粉尘、恶臭气体、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污染物开展实时监测,对污染源企业出台了一系列的处罚措施,在环境监控领域,各种污染源,如水、气、噪声等数据的监测日趋成熟,同时融合视频监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