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挑战,安防企业不进则退
BT和BOT引入安防行业,相对来说是一项新的商业模式。一方面说明了安防单个项目的业务规模正在扩大,大到甚至需要以垫资建设的方式来解决部分融资渠道的问题;另一方面安防与IT、CT等技术在不断融合,大集成、大系统、复杂应用等创新应用在不断提升。
如今的安防早已脱离了传统安防,或者说是经典安防所诠释的定义与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安防产业的企业不进则退,一些跟不上变化的安防企业难免被市场洗牌。这并不是“狼”来了而造成的,而是技术发展和用户应用变革所带来的对从事安防企业的必然要求。
国外安防技术早已IP化,并已逐步形成新的上下游产业链,国内安防市场容量虽不小,但还未形成明确的产业链,处于混战局面。例如,早年进入平安城市领域的通信运营商,近年来受政策投资方向规模限制以及安防技术复杂和深化的影响,在平安城市建设上显得力不从心。在参与许多平安城市项目建设及经历平安城市几次重要技术演变后,在安防技术的沉淀上并未走多远,对安防业务的投入在放缓和缩小,BT或BOT的热情在逐渐减淡,渐渐的似乎又回到传统的“线路”运营商角色。更多的是一些具有技术底蕴的安防企业、IT企业甚至原通信领域的企业,以合作建设和分成的方式来共同经营。无论是5年还是10年,这里所涉及的一系列如机制、财务、责任义务、核心技术、集成兼容、建设维护风险等问题又岂是一言能说清。
安防发展需有效整合资本与技术
在互联网时代,常有“资本力量大”还是“技术力量大”的争议,风险投资者或许会说资本力量大,IT技术创新者或许说技术的力量大。对于安防BT或BOT来说,同样存在着是“资本说了算”还是“技术说了算”的问题。BT或BOT中存在出资方、设计方、建设方、运维方等多个角色,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存在专业和整合的问题,即涉及到参与方利益与责任的问题,以及面临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等。安防或许比其它业务更需要资本和技术相结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者,才能把政府为保一方百姓平安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方案,通过先进技术来实现。
社会环境为创新者提供良好的土壤
平安城市建设,如今更多地被政府或公安列入考核范围。其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专项资金或财政预算,其性质更像是一种分期付款的业务,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BT或BOT操作。况且国内目前对BT和BOT的法律解释条文并不完整,对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风险,缺乏明确的担保手段和后续保障措施。因此安防行业对于BT或BOT模式的尝试,就像当年安防模拟胶片技术与数字硬盘技术之争一样,需要勇气和环境支持。
无论BT、BOT或其它模式,只要能实现用户的真实意图就是最佳的建设承载方式。创新者总是在摸索最佳的建设承载方式中勇于尝试和承担,同时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投资建设方等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环境应为这些创新者的做法,提供良性循环的土壤与法规支持,更好保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
无论哪个行业,一旦开启长期经营和服务的BT或BOT模式,表面看是需要参与者的实力支撑,但真正的是责任,对政府及公众和社会的责任,只有这种高度负责的态度,才能兑现长期经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