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公安局技防办发布《视频安防监控用彩色数字摄像机技术规范(试行)》,被业界普遍视为上海市地方标准,11月1日开始执行。这是继今年3月份上海市发布《本市视频安防监控用数字摄像机技术规范(试行)》之后,发布的又一《规范》。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两种摄像机这么简单,更是一种拓扑模式的转变,行业呼喊了多年的数字化、网络化从根本上来说是数据传输的介质在转变,这种转变决定了整个产业链的改变,而且这个问题还应跳出视频监控这个小领域,看看稍大一点的安防和弱电领域,除了视频监控外,门禁、报警、对讲等均已在转向网络化,也就是每个前后端单元均可以有自身的IP地址。在国家"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可以畅想一下未来:一个小区或者一幢大楼,可能除了网线外没有其他任何线,就能连接所有需要数据传输的设备,当然也可能连有形的网线都省了,通通无线化。届时的安防行业将是何种形态?或许这就是 BetterCity,Betterlife了吧!
然而笔者在此要阐述的观点是:中国监控行业细分化的形态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行业市场细分化的特征主有这两个:一是需求产生了差异;二是每种需求都有足够的客户规模。
监控行业这两年发展的有些奇怪。为什么这么说?中国人固有的营销模式--低价,总是认为低价获得短期的销售额就是成功。硬盘录像机市场经过七八年的发展,按说是比较成熟了,但是已经有些过度了,比如CIF压缩的硬盘录像机,从2009年开始价格节节下跌,到下半年,16路硬盘录像机已经在 1200~1400元之间,甚至更低。今年还有800元一台的,还不知明年会跌到什么价位。
可想而知,如此恶性竞争下去,就是通吃市场又能如何呢?
好在放眼全国,上海的市场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成长环境,培养了一批在外地根本不可能生存而在上海本埠却活得滋润的PC-DVR厂商,这些厂商凭借在上海的地域优势,产品质量良好,服务意识强,基本没有"烂尾工程",长久下来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并且双软、高科技企业多出自这些公司,这在外地是很难想象的。其他区域市场,PCDVR厂商很难有上海同类厂家的这份轻松,比如南京早几年的PC-DVR厂商不是转做工程了,就是转做嵌入式配送中心。
也正是因为当地环境,使得上海成为一个在外地企业进不去、本地企业又出不去的"铁桶阵".一般1200元左右的DVR在上海根本没地方卖,最多是个物流转送中心,从上海转送一下又发到外省去了。环境造成了地域差异性需求,外地企业产品来上海,得首先看看是否和本地政策和环境有无冲突;若是拿着低价"一招鲜",那笔者还是奉劝一句:还是别费那个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