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知识网】纵观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物联网行业应用需求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政府各部门对发展物联网产业态度积极,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存在诸多产业发展约束因素。研究发现,中国物联网产业突破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和成本:由于所有物品嵌入的传感器/电子标签成本过高,大量资金投入将会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是技术标准: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成熟度决定了应用价值和发展速度,其涉及各项技术的标准问题,将影响其发展 。标准是对于任何技术的统一规范,如果没有这个统一的标准,就会使整个产业混乱、市场混乱,更多时候的会让用户不知如何去选择应用。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还出于初级阶段,即使在全世界范围,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标准的缺失将大大制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将成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首要先决条件。
三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作为国家战略新兴技术,不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就不能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处处受制于人。因此,建立国家级和区域物联网研究中心,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还必须建立一批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专项,通过“局部试点、重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来带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物联网产业链:目前产业链条的界定和分工还不明晰,一些重要的环节如物联网的系统设计、公共信息平台、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还处于缺位状态;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才能有效的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如加强广电、电信、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立。
五是成熟的商业模式: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每个层面,都将有多种形式去开拓市场。这样,在未来发展中,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而这一点,目前在物联网发展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与关注。在我国,目前物联网技术主要由政府采购,用于交通管理、健康医疗、市政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而且多数依托于科研项目的示范应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邬贺铨认为,政府推动,让物联网产业拥有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要加快物联网的推进,带动行业广泛应用,让物联网发展真正获得商业驱动力,而不是完全依赖于行政强制力。物联网的产业化,需要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移动运营商等上下游厂商通力合作,加强广电、电信、交通等部门的合作,是探索未来商业模式的重要切入口。
六是出台积极的可行性政策:物联网技术是国家战略新兴技术,对国家的战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出台相关的可行性产业扶持政策是中国物联网产业谋求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在金融、交通、能源等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应用领域,政策导向性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政策先行”将是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