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知识网】自2004年6月19日,公安部、科技部确定北京、广州、南京、上海等全国21个城市为第一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之后,“平安城市”建设工程开始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铺展开来。“平安苏州”、“平安南京”、“平安杭州”......的口号时有所闻。从2005年开始,“平安城市”安防商机真正开始发酵,其产品需求量之大,涉及产品类型之多,让整个行业为之兴奋。例如,从前端的枪型摄像机、快球、一体化摄像机等到中间的传输设备光端机、大型矩阵以及中间存储设备DVR,后端显示设备监视器,以及与监控系统联动的报警系统,用于犯罪行为分析的智能视频分析软件等等都在“平安城市”项目中大显身手。也因此,业内人士把“平安城市”建设比喻为继2000年银行监控系统改造以来,中国安防产业发展的第二春。
平安城市的兴起给广大安防企业提供大好商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之前,安防企业提供给用户单位的基本上是以安全产品为主,而随着“平安城市”大型项目的出现,甲方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摄像机或者矩阵,而是“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企业不仅具有优秀的产品和完整的产品线,还需要有强大的系统整合能力,以及相应的软件开发能力。于是,整个安防产业开始由之前的产品为主导,走向以“解决方案”为主导的局面。
在“平安城市”、奥运建设等一些大型项目的带动下,安防市场“数字化”管理的需求也愈加突显。在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IT背景的公司如国际企业希捷、Intel、技嘉、EMC、IBM、Cisco,国内企业如清华同方、神州数码等等纷纷进入到原本竞争就很激烈的安防市场。而之前以语音业务为主的电信运营商由于看好视频监控的商机,也加快了进军安防市场的步伐。各路人马的进入,一方面使安防技术更加快速地实现IT化、数字化、网络化,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的安防企业开始以IT化的管理思维和营销理念来运作企业,如,安防产品开始出现扁平化的销售方式。
变化带来的,是安防产业链和通路的变化。例如,很多厂家越来越重视开发直接用户,安防通路的销售环节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透明,代理商和经销商的利润捉襟见肘。
形势所迫。很多有影响力的代理商或者工程商开始转型做产品,也有些代理商积极吸纳专业工程项目管理及技术方面的人才,开始涉足工程项目,一些行业内专业的工程商也开始升级,向智能化集成和弱电集成的方向迈进。
经历了从90年代中期到2005年快速发展的10多年之后,中国的安防产业开始进入以核心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大比拼的“第二起跑线”。于是,有些企业继续在专业领域深耕,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也有的不断扩大产品线,以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从2005年开始,资本运作及企业并购的现象开始升温。一些跨国集团在中国经过长期的摸索之后,也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整合动作。如,ADEMCO、DS/迪信等业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品牌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Honeywell、Bosch......他们采取的品牌策略如出一辙,统一品牌。
此时的中国安防市场已经处于“数字化浪潮高涨、网络化应用方兴未艾、智能化进入视野”的阶段。如监控领域,近两年来,网络摄像机、视频服务器、DVR等产品技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而随着产品技术的成熟和网络带宽资源的改善,数字监控系统开始在各个领域普及,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也开始崭露头角,并以其强大的功能和管理效率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此外,报警系统的前端产品探测器越来越稳定,报警主机除了接收和传送信号之外,其功能更加丰富,有些防盗报警系统开始与门禁、考勤和智能家居系统整合在一起。宽带产品、双网主机、无线报警产品等各种通讯方式的产品纷纷面市,由2005年左右的概念期进入成熟应用期。
虽然可视对讲产品依然以黑白机为主,但是联网型产品开始占据主流,产品已经可以实现户户通话、业主与物业通话、公共信息发布等功能。随着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由对讲产品向智能家居系统提升,可视对讲系统逐渐成为智能家居功能实现的平台。
门禁系统已经由早期的单机产品发展到现在的联网型和分布式网络产品,并开始了与其他安防子系统及其他功能的整合之旅。例如,门禁与监控、报警、对讲系统之间的整合已经成为近两年来市场的主要趋势。除了考勤和门禁管理之外,门禁更多地和停车场管理、巡更、办公自动化、消费等“一卡通”功能集成在一起,而生物识别技术在门禁产品中的广泛应用,也使得门禁系统效率更高、更快、更安全。
备受瞩目的RFID技术,在经历了10年左右的发展之后,此时也进入了初级应用阶段。虽然面临着频段标准、标签成本和隐私等问题,但RFID由低频向高频过渡,为其在安防领域的应用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和实现多功能打下了基础,开始迎接春天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