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知识网】行业结构复杂
目前的市场上的智能家居厂家主要有几类:专业的智能家居生产商,对讲安防类智能家居生产商,传统家电智能家居生产商,网络通讯IT智能家居生产商等,另外如电信(“我的e家”)、移动(“未来之家”)等运营商也通过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介入智能家居市场。
瑞讯的严建新介绍,专业的智能家居生产商,主要包括智能灯光及电器智能控制生产商,背景音乐及视频共享产品生产商,电动窗帘门生产商等。这类生产商主要以核心生产单一功能的智能家居产品为主,但现在已经有更多的生产商感觉到智能家居产品功能组合的必要性,所以,已经有部分生产商开始整体智能家居产品线的研发与生产。其主要的优势在于智能控制系统本身的研发与应用。他们主要面对的终端用户以别墅等高档社区准备装修的业主为主,另外是一些小型商业智能化用户,例如办公智能化等。主流的专业智能家居生产商有索博、聚晖、波创、瑞朗等。
对讲安防类智能家居生产商,主要是一些以小区安防及可视对讲为主的生产商,把智能灯光及电器远程控制等一些功能集成到可视对讲主机上,通过高档社区的工程项目方式进行销售与推广。其对于终端的智能家居推广与普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目前涉及智能家居的对讲厂商主要有安居宝、冠林、松本先天下、视得安罗格朗、振威、立林、MOX等。安居宝的史智认为,对讲企业做智能家居的侧重点在于对整个小区的智能化建设,而以小区智能化为基础发展家庭智能化,其具有先天性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现成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整个小区可视对讲联网的优势、长期累积的制造经验,使得对讲厂家成为智能家居行业最具竞争力的群体,其客户群可以覆盖所有中高端的小区用户。史智坚信,“楼宇对讲厂商进入智能家居市场是一种必然,同时也对传统智能家居市场形成冲击。”
传统家电智能家居生产商,最典型的就是海尔、TCL。海尔主要通过在传统家电里面安装智能家居通讯接口的方式来推广智能家居产品,但由于对于家电智能化控制的实用意义不大,所以,实际应用还不多,特别是如果业主要购买海尔的智能家居产品,就必须同时购买海尔的相关家电,这让那些钟情于进口品牌家电的客户难以接受,所以,其在智能家居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一定的推广难度。“但是相信随着市场的成熟,面对每家每户的传统家电生产商还是有很大的客户资源优势,同时相信以后的家电都会被要求能实现网络与智能化控制,这肯定是市场的趋势,”瑞讯的严建新认为。
网络通讯IT智能家居生产商,典型代表是IBM、微软、联想,但IT生产商推广的智能家居,和智能家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IT生产商推广的主要侧重于数码及信息家电产品。但IT生产商对于智能家居行业的推动举足轻重,因为像网络远程监控、网络远程控制等,全都要应用到IT技术,而且IT生产商拥有着最具潜力的智能家居消费群体——白领,并且智能家居产品的使用者在使用智能家居产品时,还是需要一定的IT应用技巧与知识。[nextpage]
标准各有侧重,统一才有出路
目前国内与智能家居系统及相关设备产品有关的主流的标准主要有:以联想牵头推出的“闪联”、以海尔牵头推出的“e家佳”,以中山大学、聚晖牵头的“广联”。
据深圳市松本先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商务部商务总监陆青介绍,2008年7月,“闪联”部分标准已正式成为国际标准,“闪联”和“e家佳”同时也是国家信息产业的标准。目前,加入“闪联”的企业超过120家,主要成员为智能化产品生产企业、IT企业、黑白家电类生产企业,如:联想、康佳、创维、海信、长虹、松本、美的、格兰仕等。
2004年7月,海尔集团、清华同方、中国网通、上海广电集团、春兰集团、长城集团、上海贝岭等七家公司成立了“家庭网络标准产业联盟”,即“e家佳(iTopHome)”,目前成员单位已近300家,包括从芯片到产品及应用的各个厂商,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2008年9月底,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数字家庭互动应用标准工作委员会(简称标工委)成立大会在广东东莞举行,“广东数字家庭计划”首次在标准制定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探索步伐。由此,广东形成了以中山大学、聚晖、创维等为龙头的数字家庭产业联盟,业界称之为“广联”。广州聚晖的严明喜说道:“这标志着广东在数字家庭领域的‘3C融合、互联互通'产业化也由此开启。”
尽管有着“闪联”、“e家佳”、“广联”三个标准可让智能家居参照,但振威的付伟认为,“它们总体感觉都各有侧重。”如“闪联”、“e家佳”分别基于PC家电化、家电网络化实现数字家庭,而“广联”是基于数字电视系统实现数字家庭,但它们仍然不是完全为智能家居而建立的标准。
行业期待智能家居标准的出台,统一的标准可以让行业的发展更加规范和成熟。这需要有更多的大型企业进入,形成具有领导地位的企业,从而让整个行业受到市场更多的关注,并将市场消费拉动起来。聚晖的严明喜认为,“当市场到达成熟阶段时,那些在市场上占有优势的产品必将影响标准的制定,智能家居标准的出台并不是梦想。”而且,无论是怎样的标准,对于智能家居行业而言,“考虑到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其标准化也应当是高度开放的,相关标准、接口、协议必须考虑各种系统的联动控制功能、新系统与旧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并为今后各项产品的改进和功能的升级留下余地,”福建冠林的朱莹表示。